靜珍
有一對年輕的農民夫婦,為了讓兒子受更好的教育,他們一家搬到鎮上租了一間房子,兒子就讀於全鎮最好的一所學校。丈夫跟一家裝潢公司到外地打雜,妻子則在家洗燒縫補料理家務,然而丈夫掙的錢是有限的,支付兒子的學費和家庭開支十分吃勁。於是妻子趁兒子上學的時間,擺了小攤賣起蔬菜。
一天,妻子發現鎮上的人十分愛吃泥螺,於是趁星期天,她回老家罱了兩麻袋的泥螺,騎著自行車,連夜馱到鎮上。第二天一早,她的泥螺賣得很快。她用掙回的錢,特意為兒子訂了一份牛奶。兒子喝到鮮牛奶,天真地對她說:“媽,真好喝。要是能天天喝多好啊!”她摸著兒子的腦袋,雙眼有些濕潤了。
又一天,她聽人說離鎮50裏外有個村專門罱泥螺供蟹塘用,於是她專程騎車去打聽,果真如此。於是,她向罱泥螺的村民說明了她的想法,村民一口同意。接下來,每天晚上,兒子做完作業上床熟睡後,她一人悄聲離家,騎車到50裏外批發泥螺。馱著200斤的泥螺騎回來已是午夜1點多鍾,她累得渾身像散了架,可一想到兒子喝牛奶的可愛相,她的疲憊頓時化為烏有……
這個年輕的農村婦女就是我的姐姐。
有一個中年農村婦女,她的28歲的兒子相上了一個對象,她高興得直掉眼淚。在農村,28歲的青年男子再找不到對象,就意味著日後必定光棍一條,難怪她樂得直掉眼淚。不過女方家也是有條件的,結婚前,必須砌上三間大瓦房,而且還要砌在居民點上。她犯愁了,砌三間瓦房的錢,東湊西借還能湊合,可砌到新宅地上,哪來這麼多錢呀!她苦思冥想了一夜,第二天就為兒子的新房奔波了。
她先找村主任,好說歹說,村主任出於同情,同意了一塊宅地,說是照顧大齡青年。有了宅地,還要填土加高,若是出錢請人至少要4000元,她實在舍不得,更何況,建房要錢,兒子彩禮要錢。
接下來的日子,人們發現她一連4個月獨自一人挑泥上船再撐船,到新宅地,挑泥上岸填宅地。幾個月後,在她的操勞下,兒子的新房按女方家人的要求砌成了。
兒子成婚的那天,她忙前顧後照應著,直至累倒在灶台旁。等她醒來後,她躺在兒子的懷中,兒子在大喜的日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哭著說:“媽,難為您了,村主任告訴我了,我打工在外,您一個人為新宅地足足挑了百船泥……”她擦著兒子的淚水,輕聲地安慰兒子:“今天是你大喜的日子,別哭,媽不是挺過來了嘛!”
這個中年婦女就是我的舅母。
寫完這兩則故事,我止不住問自己:母愛到底是什麼?恍惚中才感知:原來母愛沒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母親有著不同的母愛方式,不同的母愛方式卻有著一個共同的情懷——無私奉獻愛的全部。
心靈寄語
母愛從來都是沒有固定的標準,唯一的準則便是從每個母親心中對孩子的那份心意。憑著這份心意就算是再過操勞,母親心中也是心甘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