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一十五章 禁武(1 / 2)

盛夏已過,秋風爽爽,即將迎來平靜冰冷的冬季。

然而,大漢京師之內,卻是決不平靜。京師之中,彌漫著一股如同寒冬臘月一般的森嚴寒氣。

自從一年之前,許海風登基以來,大漢帝國重新恢複了鼎盛之勢,威名遠播,前所未有。

然而,就在南北一統,天下逐漸步入太平之際,京師之中,再度刮起了一陣腥風血雨。一月之內,朝廷人事變動,詭異難測。

眾多大臣因故獲罪,或罷或誅,朝堂之上,已是人心惶惶。

直到旬日之前,一切才水落石出,昔日四大世家之一的蘇家,這顆在大漢屹立不倒已有數百年曆史之久的參天大樹,終於倒坍了。

連帶著,所有與蘇家有關的臣子門生,都遭到了同樣的待遇。

為了對付這個根深蒂固的龐大世家,新帝許海風做足了準備。

這位一向以仁德之名傳頌於世的絕代霸主,在這一次,卻是一反常態,出手之前,不動聲色,動手之時,雷厲風行,得手之後,更是以快刀斬亂麻之勢,在短短三日之內,便已定下罪名,誅其全族。

蘇家的滅亡為朝堂之上的所有人敲響了警鍾,他們這才記得,坐在皇位之上的那位大漢新帝,是一位開國皇帝。

縱觀曆代開國之君,無一不是心狠手辣之輩,那麼,他自然不會有此例外了。

蘇家的滅亡給朝廷帶來了極大的動蕩,所引起的餘波經久不息。

這也是許海風和蔣孔明二人為何要等到一年之後,大局已定的情勢下,才開始了這早就著手準備的大屠殺。

此後的數年之內,天下百官無不兢兢業業,世家子弟也有所收斂,不敢再行那百無禁忌之事。

三年之後,蔣孔明上奏朝廷,請許海風開科取士。

朝堂之上,並沒有經過多久的談論,就一致通過了蔣孔明的這道奏折。

縱然是那些把持著眾多官位的三大世家,也是沒有絲毫阻撓。

當利益受到侵犯的世家子弟們上京求告之時,方向鳴隻是說了一句話,就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巴。

“我,不想做第二個蘇春偉。”

翌年,第一批寒門進士分批派出,逐漸成為了奪取世家門閥手中權力的最佳武器。

這一日,許海風翻動著手中的這一張奏折,心中萬分猶豫,難得一見的舉棋不定。

這一份奏折,是唐家的現任家主唐啟吏所上。

“皇上,時辰已到……”

許海風微微點頭,在眾多宮女太監的擁護下來到了大殿,麵南背北而坐。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尖銳的聲音從身邊的小太監口中發出。

唐啟吏踏前一步,道:“臣有本啟奏。”

許海風望了眼自己手中的奏折,歎了口氣,道:“卿家說罷。”

“是。”唐啟吏上前一步,高聲道:“啟奏皇上,西北臥龍一郡,民風彪悍,郡中百姓,時有爭鬥,動輒傷人,短短半年,已有十餘起命案發生,其中多為口角之爭,睚眥之仇。”

許海風放下奏折,問道:“以卿之意,該當如何是好?”

唐啟吏略略躬身,他的目光在百官之首的蔣孔明身上瞄了一眼,隻見他雙目平視,仿若不覺,不由地心生顧忌。

這道奏折早就在一月之前,就已提出,但是一直被蔣孔明壓住不發,他此次聯名數位大臣再次遞上奏折。一來,確實是想就此解決這個弊端,另一個目的,也未嚐沒有想要試探一下許海風的心理。

共患難易,共富貴難。

在如今大局已定,國家逐漸步入正規之時,許海風已經開始了鏟除異己的行動,蘇家,正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那麼蔣孔明呢?許海風對他的信任是否依然如舊?

“皇上,臣以為……”唐啟吏沉吟片刻,終於道:“麵對如此頑徒,唯有一途可行。”

“講。”

“禁武。”

“禁……武?”許海風輕輕的重複著,這個答案其實早就在呈上的奏折裏詳細的闡述過了,隻不過,如今聽起了,卻愈發顯得刺耳。

“正是,皇上,這些頑徒之所以動輒傷人,不將國法放入眼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臥龍郡人人習武,武刀弄槍,習以為常。是以屢禁不止。非但如此,相鄰二郡,受此影響,已是逐漸有著同化的危險。”唐啟吏正色道:“若是官府置之不理,不消十年,武者必多十倍。那是再想整治,便是千難萬難了。”

“咳……”蔣孔明輕咳一聲,上前問道:“唐尚書,若是國家禁武,你以為就能杜絕此事了麼?”

唐啟吏心中一凜,連忙道:“自然不能,但局勢定有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