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識字的代價王彥秋(1 / 1)

“綦”“峙”“隰”。

你認識這三個字嗎?你是怎麼認識這三個字的?

不怕大家笑話,讀過幾年書,寫過幾篇文章,而且至今還一期不落地讀著《咬文嚼字》的我,掌握“綦”、“峙”二字竟然是最近幾年的事,熟悉“隰”字更是剛剛幾天。照理說,讀書人識字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我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那刻骨銘心的識字過程,是我今生今世再也不願遇到的。

認識“綦”字是在1999年。元旦剛過,一條關於重慶綦江縣的爆炸性新聞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1月4日晚,曾經是綦江縣標誌性建築的虹橋轟然垮塌,豆腐渣工程和諸多官員的失職瀆職,導致至少四十條鮮活的生命永遠地沉入了江底。

作為1999年度全國十大質量新聞之一的虹橋垮塌事件,使人們熟知了“綦江”,我也知道了“綦”字是青黑色的意思,可以做文言副詞。當然,印象最深的還是它作為一個地名和河流用字,與鮮血和生命聯係在了一起。

“峙”字不算生僻,以其聳立、直立的意思組成的“對峙”一詞,也被我常常掛在嘴上、寫入文中。但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峙”字竟然是個多音字,用於地名時不讀“zhi”而讀“shi”。

使我明白這一點的是2002年的“繁峙礦難”。這一年7月22日,山西省繁峙縣的一家金礦發生爆炸,至少三十七名礦工遇難。黑心的礦主為掩人耳目、逃避責任,其“善後”的措施竟然是將遇難礦工拋屍荒野,甚至焚屍滅跡。

多虧那些有良知的新聞記者,冒著生命危險,衝破層層阻撓,才使這起駭人聽聞的礦難真相大白於天下,我也借助電視和廣播糾正了對“峙”字用於地名時的誤讀。

對“綦”、“峙”兩個字的認識,都是以數十條生命為代價的,我曾經以為這僅僅是偶然的巧合,然而“隰”字的認識過程,我卻開始隱隱約約感到害怕再識生僻字!

對於“隰”,我一直以為是個繁體字,必有相應的簡化字,至於其意思則沒有在意過,認識、理解並記住它,是今年的“五一”長假。

今年4月30日,山西省隰縣梁家河煤礦置有關部門責令停業整頓的指示於不顧,在安全隱患沒有排除的情況下強行生產,致使瓦斯爆炸,正在井下作業的三十六名礦工永遠地離開了他們摯愛的世界。

隰縣這一本可避免的特大礦難,在“五一”期間震驚了全國,以低濕之地、新開之田為本意的“隰”字,自然使人聯想到三十六名礦工生前的工作場所和死後的葬身之地。

嗚呼!識得三個漢字,奪走了上百條人命,這樣的識字代價是何等的昂貴!是何等的殘酷!

如果識字都要以寶貴的生命為代價,我寧願做一個大字不識的文盲。但願全社會都能以這幾起安全事故為戒,官員恪盡職守,老板賺錢有德,大眾安居樂業;也願以生命為代價的識字方式,僅僅是我識字史上的三個特例而已。

【作品賞析】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物欲橫流的超速運行的現代社會,這幾乎成了至理名言。英國也有這麼一種說法“Nopain,nogain”。我從小就明白“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的道理,要有所獲得就要付出代價。但看了“識字的代價”,讓人實在唏噓不已,連識字也要以那麼上百條性命作為代價,損失未免慘重!

“識字”,隻是一件最普通不過的事了。沒上過學堂的,你盡可以交那麼點學費正大光明地去學校請老師教你:上過學堂有一定基礎的,總會懂得怎麼查閱字典吧,不想買字典也可以借一本。如果借不了也還可以到各種書店翻一下查一下,你不買大抵店老板也不會拿掃帚去轟你吧!這麼簡單的一件事,何以會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呢?鮮活活的上百條人命,上百個血肉之軀啊,那三個字所背負的任務也未免重了點吧?如果以這麼一種弄虛作假、中飽私囊的方式來提升中國的就業率的話,那中國社會很快就會像未老先衰的老頭子——伸不直腰!“蓋起了這座高樓,倒下了一批幹部。”由此而倒下的幹部千千萬萬。而且還呈蔓延之勢。

說到生命安全意識,中國人有如隻上過兩天學堂的小娃一般幼稚與盲目。是否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泱泱大國多死幾個亦無關緊要,還可以發揮其減輕負擔的功績?還是中國人生育能力特強,可以前赴後繼?哼哈,無怪乎中國的保險業總是上不去了。深究其原因,國民生活水平低固然是一個問題,但幾千年根深蒂固的觀念更是一個根本因素。西方國家保險業蒸蒸日上,我國卻在原地踏步。美國攻打一個伊拉克,死傷者屈指可數,而中國還處於“攻下這個炮台,犧牲了一批戰士”的原始狀態。別人的生命貴如黃金,我們的生命就賤如草芥嗎?麻木的中國人,以為“事不關己”之時,死傷多少是不以為然的,隻一味充當“無聊的看客”。麻木,原來也可以殺人!

但願吾民的人性早點醒。到時,我們的“識字”就無須付出那樣慘重的代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