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清風送寶神兵刃,楊戩降妖毒龍潭。(1 / 3)

太平天尊證道

第一卷:劈山全傳

第五回:清風送寶神兵刃,楊戩降妖毒龍潭。

詩曰:

學法先修為人,得道方知不易。

成功無不行善,做惡生就強敵。

上回說道真人問二郎,此來何故,為何而來?那二郎回道:“此來為母,學藝而來。”真人回頭,複問:“你母在那,道又在那?”二郎回道:“母在受苦,道在師身。”真人轉悲,歎道:罷了罷了,回洞中再將經文背上一遍。”二郎跪下說道:“弟子已來此有三年,為何師父不教我武藝?”真人坐於草團,打坐閉目,揮手示意,不言陷入沉思。

二郎見師父不言,無奈回藏經洞中背誦經文,原來金霞洞內暗有一門,洞內曲長不見底,刻有三千六百經,共計四十二萬字,以夜明珠照亮,二郎左轉了三圈,右轉了三圈,已最低層,接著續看,看到一文,大喊幾聲“明了明了”,又喊了“錯了錯了。”

這一喊叫,倒把夜明珠掉在地下,二郎去拾,但見石壁之下有五個洞,好像有什麼東西,二郎伸手去拿,一洞內摸了一玉碟鬆花橘餅,二洞內又摸了一陶罐甜龍蜜虎,正值肚餓吃個精光,還是覺得餓得慌,急忙去去摸第三洞,草袋內滾出個個核桃,用石頭砸開,吃了許多。“且把第四洞留給師父,摸摸第五洞是什麼?”二郎自言道。

“怎麼感覺軟軟的?”拿出木箱,一打開閃閃發光,是個白裳兜兜,穿上去渾身舒服,像在溫泉泡後輕鬆,騰雲駕霧般的感覺,“倒是個寶貝,看看最大的第四洞是什麼?”用手一摸,心想:莫非還是個衣服,不對不對。”用珠子一照,“啊,嚇死我了!”急忙跑出經門,出了山洞,見了師父。

真人緩緩睜開眼,說道:“何故慌張,這等喧嘩?”二郎施禮,回道:“無量救苦天尊,怎麼那經洞底,藏有一具娃娃死屍?”真人大笑起身,指了指湖中,說道:“你看可是他?”二郎瞧了瞧,正是那具死屍,再仔細一看,屍體轉浮麵容,竟與自己模樣一同。真人問道:“修行之人,何以為本,何以為門?”二郎答道:“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真人又道:“即使如此,你來此何為,為何而去,何以為母,道又在哪裏?”二郎跪道:“來此學道,救苦而去,天地為母,道本自然。”真人一聽,哈哈大笑,甚是高興。

原來二郎之所以喊“明了明了”與“錯了錯了”,是看見石壁上刻有的一段經文,經文中有十四個字,乃是“天地生養為吾母,自然本來即是道”,故此知錯,把仇恨拋掉,那具屍體便是二郎的仇怨群聚而形,今本體消解自然而滅。真人喜道:“好徒兒,為師等的便是此話,不易不易。”旁有師兄說道:“還不拜師,等待何時?”二郎恍然,行了拜師禮,入了道門,賜名一個戩字,意為除盡作惡妖魔,斬盡危害鬼怪。

還有把那洞中食物的妙處說了,食餅保日後千年不餓,食蜜擁九龍二虎力,食桃有七十一個頭顱思考,穿兜護體不受濁物肮髒親身,真人又把剩餘二枚與他,共計七十三個身心。自此後,真人教他修仙,授他武藝,那楊戩一學便會,一會貫通,一通多變,學的的是清心寡欲,正氣凝神,調陰和陽,會的是天文地理,占卜堪輿,煉丹醫藥,通得是拳腿功夫,兵刃招術,排兵布陣,等等等等。

如此兩年過去,一日,楊戩想起了天書,從鋪下拿了出天書來看,這與經文的字相近,卻有不同,是兩種書體,識不全也看不懂,如今已是真人門下,不妨交給師父瞧瞧。真人拿在手中一看,吃了一驚,邊翻邊道:“妙妙妙!真人自是認得,但見天書上赫赫標有四個大字,乃是截雲寶集,旁有小字注有來曆,乃是碧遊宮一代掌教金華聖母親手傳抄。可是寶貝,有詩為證:

三花五元休稀罕,八玄九功更是全。

碧遊宮中一寶藏,截取大道奧妙參。

楊戩見師父如此叫好,知道師父通曉天文,說道:“師父,有何妙處,一會兒喊妙,一會兒說好?”真人道:“這書乃是你義母遍覽術藏,得記要領親書而成,內中有一篇,書雲九九變化,般般皆有,功成之時,呼風喚雨不用職神,搬山翻海不用法寶,拘魔驅鬼不用器物,你可願學?”楊戩怎能不學,說道:“煩勞師父傷神,能多且多,多多更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