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畫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畫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上德若穀。
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成若缺。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大盈若衝。
小國寡民。
四畫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為無為,則無不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五
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五畫
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聖人為腹不為目。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聖人被褐而懷玉。
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