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是必不可少的。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幹什麼事都講究儀式。有時候舉行一個儀式雖說隻是一個形式、一個過場,但能顯示出領導們的重視。至於內容上重視到什麼程度,領導在心裏有沒有重視起來反倒是次要的了。
就在領導們忙完慶祝‘七一’活動的第二天上午,龍越縣舉行了下派幹部到村任職歡送大會。
在縣委小禮堂裏,彩旗飄揚,主席台前掛著大紅的條幅。到會的縣領導有縣委胡佳軍書記、縣長程大鵬及縣四大班子的主要負責人。參加會議的有下派幹部所在單位及受派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及全體下派幹部。
全體下派幹部坐在會場的前排,每個人身上披著彩帶,胸前佩著大紅花。
會議的氣氛十分熱烈,縣委胡書記親自作動員報告,他強調了“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中央的重視程度,要求各級各部門和選派幹部按照省委“加強組織、發展經濟、富裕農民、維護穩定、鍛煉幹部” 的總目標、總要求,強力推進選派工作。接著他對選派幹部提出了兩點要求:首先,要理清發展思路 ,針對群眾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和製約村級經濟發展的因素,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逐項去抓好落實。其次,要尊重民意、調動民智、集中民力,充分挖掘農民群眾的潛力,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自力更生,奮發圖強,齊心協力謀發展。選派工作是一項係統工程, 需要各部門、各方麵的大力支持。各有關部門和選派單位要站在關注農村、支持農業、關心農民的高度,把支持選派村工作當作份內的事來抓,當作“反哺”農民的具體措施來落實,盡最大努力多為選派村辦實事、辦好事。最後他預祝全體下派幹部在今後的工作中,大有作為,圓滿完成任務。
縣長程大鵬隨後作了簡要的會議總結,希望選派幹部要加強學習,勤奮工作,經受磨練。尤其是麵對著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工作內容和全新的工作要求,一定要注意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村幹部學習,向農民群眾學習,自覺置身於鄉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之下,自覺置身於廣大群眾的監督之中,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
會議的議程還有下派幹部代表發言,下派單位代表和受派單位代表發言。
天氣十分炎熱,張衛民不時擦額頭的汗。此刻他才真正見識“文山會海”的繁瑣和威力,他想起有人對這種會議的精辟見解:“官話,套話,都是正確的‘廢話’”。
好不容易議程結束了,接下來就是盛大的歡送儀式。張衛民與其他下派幹部列隊從禮堂魚貫而出,來到縣委大門前的廣場上,縣領導也列隊與下派幹部一一握手送別,電視台的攝相機在捕捉著每一個鏡頭。
廣場上圍觀的群眾也熱烈地鼓起掌來。
張衛民佩著大紅花,手裏還拎著一大包行李,行進在隊列中。此刻他的心中既感到新鮮刺激,也感到風光自豪,他甚至埋怨給他的鏡頭太少了。
受派單位安排了麵包車來接人。張衛民上了高山鄉的麵包車,鄉黨委書記陳安邦和另兩位下派書記已經就座了,隻有一位汪書記還在接受電視台采訪,他激昂的聲音老遠都能聽見:“我們一定不忘領導的囑托,紮根山區,情係百姓,利用三年的時間,徹底改變山村的貧困麵貌,讓組織上放心,讓領導和群眾滿意…”
張衛民此刻心中也充滿了豪言壯語,這些話語在心裏打著滾,越滾越燙…
錢書記講完上車後,車子離開張衛民熟悉的縣城,向黃窪山區駛去。
車子在崎嶇的山路上行駛了一個多小時,來到了一塊空闊的平地前,平地後麵是一座五層大樓。大樓的中間,掛著一溜兒牌子,有“中國共產黨高山鄉委員會”、“中國共產黨高山鄉紀律檢查委員會”、“龍越縣高山鄉人民武裝部”白底紅字牌子及“龍越縣高山鄉人民政府”、“龍越縣高山鄉人大主席團”等白底黑字牌子等,在烈日的炙烤下,泛著白花花的光,顯得特別耀眼。
張衛民走下車的時候,發現樓房每個層的過道上許多雙眼睛齊刷刷地盯著他們看,幾個人還在嘀咕著什麼。這種場麵他見過,鄉下的人喜歡看熱鬧,一聽說什麼地方來人啦,總要出來看看,對人對車評頭論足一番。
陳安邦說:“這就是鄉政府,大家先上樓到會議室開會,鄉裏的其他領導和各部門的代表都在等著歡迎大家呢。”
小小的會議室裏坐滿了人。張衛民一行進入的時候,掌聲四起。會議室前布置了橫幅“熱烈歡迎下派書記到村任職”,他仔細地打量著主席台前的每個牌子,想將每個人的特征與他們的名字對應起來。張衛民感覺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工作最頭疼的事就是要記住許多陌生的名字,這些名字與他今後的工作密切相關,馬虎不得。陳書記在主席台正中位置上就座後,全場靜了下來。
這時坐在陳書記旁邊的一個中等個子模樣的人站了起來,他拿起話筒,聲音高亢地說道:“我代表高山鄉黨委、政府對各位下派書記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掌聲嘩嘩)接著他簡略介紹了高山鄉鄉情,高山鄉是位於龍越縣西北部,距離縣城四十公裏,共轄四個村,全鄉人口九千餘人,是一個交通僻塞、人口稀少、經濟落後、發展緩慢的山區小鄉。
這個說話的人叫高玉虎,張衛民是看他前麵的牌子知道這個名字的。他是鄉長,小牌子上雖然沒寫他的職務,張衛民根據座位判斷得出。中國人講究排位,上至中央政治局,下到鄉黨政班子,都是一個樣。書記是核心坐中間,左大右小,高玉虎一定是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張衛民堅信自己的判斷。
這次下派到高山鄉的共有四位同誌,每村一位,都是任第一書記,汪磊到東嶺村,胡大海到西嶺村,陳昊到嶺下村;張衛民到高嶺村。其他三位下派書記張衛民在縣黨校培訓的時候就熟識了,畢竟是下派到同一個鄉任職,大家來往就密切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