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這本書形成初稿時,離2009年春節、不知不覺已過去3個多月,此時的川西平原早已是菜花金黃、桃花盛開時節。到本書的樣稿出來時,不經意間酷熱的夏天又降臨了,到拙作即將付梓時,冬天又悄然而至。此時災區重建的號角早已吹響,廢墟上已經站立起不屈不撓的蜀人身影,頑強的災區人民正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援建省區市的大力幫助下,在社會各屆人士的愛心支持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建設未來美好的家園,災區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從苦苦構思此書到孤身駕車千裏拍攝,從四處查閱抗震救災資料到夜夜燈下進行圖片歸類、文字創作,這當中有過許多的感歎!有過太多的感動!有過無限的感謝!
當我站在震中汶川縣映秀鎮那連片的殘垣斷壁和瓦礫廢墟前,回想起震前無數次穿過那秀麗的小鎮時;當我站在山頭遠眺昔日美麗的北川縣城如今卻成為一座寂靜的廢墟時;當我望著青川縣紅光鄉東河口地震遺址上那如今隻剩下東倒西歪的幾根電線杆時;當我想到這場大地震頃刻間無情地扼殺掉了鮮活的近十萬人的生命時;強烈的破壞,悲慘的場麵,讓我時時感歎這場大地震的殘忍和可怕。
看到胡總書記、溫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解放軍、武警部隊、空軍部隊、白衣天使、新聞工作者、誌願者……不畏艱險,奔赴災區,艱難地指揮和進行抗震救災的英雄壯舉時;聽到災區抗震救災英雄們臨危不懼、舍身救人的動人故事時;看到各對口支援災區的省區市援建人員忙碌的身影時;看到國內外愛心人士一次次捐款捐物的場麵時;我無不深受感動、無數次潸然淚下。
今天,這本作為從地震標語的角度來紀念這場災難、記錄這場偉大的抗震救災以及災後重建的拙作,能夠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後阿壩師專在異地複課期間奉獻給廣大讀者,首先要誠摯地感謝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委員、四川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周光富委員在工作百忙之中為本書題寫了序言,衷心地感謝中共成都市委講師團原主任、成都市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曹福田教授,中國高校校報協會副會長、四川省高校校報研究會長魏祥傑教授,阿壩師專黨委書記景亞新研究員、校長馬洪江教授為本書題詞。本書能出版發行,與四川省教育廳宣傳思想工作處的各位領導的關懷與關心分不開;與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的書記、社長以及黨委宣傳部領導的關心、支持分不開;與出版社各位編輯同誌的辛勤勞作分不開;與阿壩師專校領導和其他同誌的關心分不開;與家人的支持分不開。借拙作出版之際,在這裏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真誠地感謝四川省災區各市(州)、縣、鄉、鎮的黨委和政府,公檢法等部門,受災的鄉村、工礦企業、醫院、板房社區、地震遺址管理部門;萬分地感謝援建災區的全國各有關省區市黨委、政府及部門;誠摯地感謝有關兄弟院校及中小學;真心地感謝各有關標語製作公司;正是由於他們為本書無私地提供了標語,才有了本書的寫作素材和源泉。更要虔誠地感謝在本書創作過程中,不斷給我以靈感和啟迪,並被我參考和引用過的有關文獻和資料的作者們。正是由於太多的地方、太多的單位和太多的同誌的奉獻,才有了拙作的問世。因時間匆忙,工作繁忙,起先打算向上述地方、單位和個人,當麵一一致謝的承諾,現無法實現,隻好借《後記》這一頁薄紙,深深地道聲歉意了!
拙作雖已付梓,但這場偉大的抗震救災還需挖掘的層麵和還需豐富的內涵還有很多;災後物質層麵的重建才剛剛開始,而更重要的長期性精神文化的重建還需做的工作可謂任重道遠。此時,“四川加油!中國加油!”的口號仿佛又在我的耳邊一遍又一遍地回響,不朽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正鼓勵著我們奮勇向前!為了那些在災難中不幸離我們遠去的靈魂,為了那些在抗震救災中為搶救他人而壯烈犧牲的英雄,為了感謝那些奉獻愛心的人們,為了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銘記這段極不平凡的曆史,我願在有生之年盡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繼續拿起筆、端起相機,從我自身的經曆和感受,去書寫這個偉大的時代,拍攝這個偉大的時代,紀錄這個偉大的時代。
本書隻是對一個時段的回顧和紀念,不可能也無法作到包羅萬象;同時,還因作者水平和能力有限,定有許多不足和錯誤之處,還望廣大讀者原諒並提出批評意見,謝謝大家!
宋明。
2009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