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回味不盡的竹韻(3 / 3)

2011年下半年,郭功在身體情況並不很好的情況下開始編輯《執法不規範典型案例》一書。他從自治區檢察院和五個市級檢察院近年來所查辦的各類案件中精心選取了二十九個案例作為執法不規範的典型,在此基礎上,他從辦案基本情況、存在的執法不規範問題、存在問題的原因以及應吸取的教訓四個方麵對每起案件進行了細致的剖析。

大約是年紀大了,眼睛不好使,電腦用得也不靈,為了編好這本書,他手寫完成了全部的書稿,並三次進行全麵校對。曆時三個多月,這本七萬字的《執法不規範典型案例》終於成書,謄寫用掉的稿紙摞起來有二十幾公分高。

本書選擇的案例代表性強,覆蓋麵廣,對存在的問題剖析得既尖銳又準確,寧夏回族自治區檢察院紀檢監察處梁處長如是說。隨後,這本案例彙編被印發給全區每一位檢察人員,成為大家規範執法的一麵鏡鑒。

那段日子,郭功還承擔了其他工作。2011年8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政法委組織對全區公安、檢察、法院、司法執法活動及紀律作風暗訪。第一站同心縣,郭功的痛風病突然發作,腳趾紅腫,疼痛難忍。同事們見狀,多次勸他提前回銀川休息,但被他拒絕,他往嘴裏塞了幾粒藥,二話不說,跟同事們繼續工作。

由於右腳趾關節劇烈疼痛,腳掌無法著地,郭功隻好用腳跟踮著地麵跳著走路。在十幾天的暗訪中,他就是以這樣一種看似“滑稽”的姿勢“跳”遍了每一個暗訪單位。回到銀川,疲憊的郭功下車後幾乎連路都走不動了。

在郭功早些年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作為一名檢察官,一名紀檢監察工作人員,我常常要在法紀與人情麵前抉擇,難免會得罪一些人,但是我一直認為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做事,堅持原則、公道正派,得罪的是個別人,受益的是檢察事業,身後讚揚你、支持你的肯定是黨組織與大多數同誌,是人民群眾。

他是這麼說的,也的確是這麼做的,從事檢察工作三十多年,執著付出換來的是同事們的肯定和組織上的信任與嘉獎。郭功曾先後被評為全國檢察機關紀檢監察先進個人、區直機關工委優秀共產黨員、全區檢察係統先進個人。今年年初,他又因工作表現突出被自治區檢察院榮記個人二等功一次,全區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據統計,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後獲得各項表彰獎勵四十餘次。談起獲獎和立功,郭功謙虛的說是組織上給的榮譽太多,而同事們則心服口服地說他是“實至名歸”。

大多數人認為,不凡隻屬於那些遙不可及的人。而郭功卻常說: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

繼續想說的

寫到此處,微風吹紅了晚霞,大地肅穆,雲團瑰麗。郭功還有多少我不知道的事情?我想,那麼熟悉他,覺得再平凡不過,為人和善,做事正直,身邊許多檢察官幾乎如此。忽然閱讀到檢察日報、寧夏日報、銀川晚報對他的報道,便憶起他一直就是這麼一個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好人,發生過許多感人肺腑的事跡。可越熟悉他越讓時間和忙碌掩蓋了這個人?忽然汗顏!身為他的同仁一個多年寫作的人,明知同類們隨風遷徙,忠於職守成為他的唯一,同類們給世界灑下軟弱的矯情時,操守正直成為他崇高的堅持,郭功的為人做事至少代表了這個社會基層工作者的人品道德主流方向,不寫這樣的人寫誰?即刻捉筆,我不能不寫!

可惜濃縮不了郭功的全部好,隻能繞到開篇寫的竹,古往今來,多少文豪墨客詠竹畫竹,無數仁人誌士探求竹的生命意義,一生寧靜淡泊,一世高風亮節。恰好書房的牆上掛著一幅竹圖,觀竹之體,以筆直的姿態站的自然堅定;聽竹之聲,悠遠有天籟之音;察竹之氣,遠離浮躁與輕薄,割舍了庸俗與消沉;賞竹之韻,遇勁風而不折,逢驚雷而相迎。郭功的人生在磨煉、付出和追求中,所從事的檢察事業已從年輕的夢想成為他畢生的信守。如今,他用自己的人生踐行了檢察官的使命,用自己的品格凸顯了竹的品質和精神,郭功,一位令我敬佩與感動的檢察官。

後記

春天的時候,原文聯主席高耀山相邀出書,談起十人叢書的出版發行,這是我期待已久的事。寫了十幾年,給機關編纂過兩本業務書,也曾做過機關報刊主編,卻沒有個人的一本集子問世,並非沒有作品,而是膽怯推銷自己的書。據悉,這次出版社包售一部分書,太好了!要知道每次去文聯開會,捧著熟悉的或陌生文友贈送的新書,不免眼熱心跳,即刻想出一本,但隔夜便打退堂鼓,就是擔心售書的問題。感謝高主席與王佩飛老師組織的此次出書,實現了我出書的願望。

我可以嗎?整理完書稿,忐忑的自問,出書是何等的神聖?

人生苦短,文章苦長。回憶寫作的來路,發表在不同刊物上的文章,獲獎和未獲獎的,欣喜而羞澀的心情同在。自小喜歡文學,夢想當個編輯或者專業作家,有足夠的氛圍與時間從事寫作與閱讀,卻入錯行從事了法律職業。喜歡的文學割舍不下,便穿插於執法與寫作之間,喜歡用文字說話,用文字表達內心,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把自己對於生活與生命的體驗寫進文字,來堅守心靈那片小小的綠蔭。

記得某次朋友問我,一篇一篇文章寫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其實這個問題,我曾經問過自己多次,為什麼寫作?是感覺使然麼?也許,隻能用文字來訴說我的生活,經曆,感受和心情。文字帶來內心的喜悅、興奮、沮喪,失望,什麼都有,重要的是釋然豁達,它像一味滋補品久久滋養著我,有寫作陪伴,生活有滋味有色彩,人生有夢想有精神。尤其是在人生低穀的時候,寫作緩解了精神的焦慮、苦悶、心靈得以淨化升騰,思想得以梳理充實。二十幾年來,寫作涉足多種文體,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法製通訊。從小報到權威報,從綜合刊物到專業刊物,從獲小獎到獲國家獎。每一次,文章寫完的時候,都有快樂的感覺,寫作帶來的意外收獲至今讓我感激我的愛好。可是,依然不敢結集出書,害怕褻瀆一本書。

二十幾年來,工作在執法圈子裏,那個環境似乎距離文學很遠很遠,呆的久了,心便顯得更加孤單。文學像茫茫大海裏的航標燈,指引著我的方向,帶給我無限的希望。盡管不是專業作家,卻從來不敢疏忽懈怠,躲在冷峻的背後,追隨著寫作的腳步向前衝,寫親人寫朋友、寫環境變遷寫時代的變革、寫山水寫人生、寫職場寫感觸,由所見、所聞產生聯想抒發感受。期間,沒人鼓勵你寫脫離現實的詩情畫意的東西,沒人逼你非寫不可,明擺著,身為檢察官心係文學,會被誤認為不務正業。可偏偏是,對文學生出不盡的眷戀與深情,始終無法放棄。常常於深夜、節假日,所有業餘時間,嗅著一縷文字的墨香,鋪開稿紙奮筆疾書,仿佛有鐵定的責任,又仿佛約會情人一般與文字相擁,再後來是坐於電腦前,幾小時盯著顯示屏敲擊鍵盤催生一篇篇文章。

堅守的過程五味雜陳。

因為,既要像其他人一樣,承受生命的酸甜苦辣、生活對於個人的重壓;又要用清晰、敏銳的目光感受這個世界,承受著社會的冷漠、橫強。寫作是為了詮釋自己,尋找光明的出口。然而,眼前見到的卻是無休止的灰暗,那麼多的不平事。如果說有的藝術家是為了生活而藝術,而寫作是在為藝術而生活。那麼,與所有熱衷文學的人一樣,我幾乎是用常人無法想象的力量與眼前無所不在的世俗抗衡著。往往感覺自己就像沙漠裏一棵孤單的樹,或者大海裏一隻即將沉沒的船,當竭盡全力發出自己的聲音時,周圍冷酷的沒有任何回響。時常,相信自己置身於一種自生自滅的生長中,於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在最後的荒野裏自生自滅。

納鶯萍

2013年4月23日於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