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首先聲明,這裏說的“兩種象棋”,是指在國內非常普及的象棋和不大普及的國際象棋。而不是指除此之外其他國家也在下的象棋。至於對“兩種象棋”的界定,並非說世界上隻有這兩種象棋,因為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國家—比如和我們近鄰的日本、印度、泰國、緬甸、蒙古等也都還有自己的象棋或曰將棋。
另外還必須說清,這裏所謂的“象棋”,是指有車、馬、炮、象(相)、士(仕)、兵(卒)、帥(將)七種棋子在九經十緯編織出來的90個交叉點上行走的原先所稱的中國象棋。看我沒在“象棋”前麵加上“中國”二字,千萬不要以為是我的粗疏。倒有可能是你這方麵的見識有局限。沒錯,我這裏說的當然是“中國象棋”。但“中國象棋”那是早前的稱謂,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改名,不再叫“中國象棋”,而去掉“中國”二字僅稱“象棋”。現在每年舉行的“全國象棋甲級聯賽”(簡稱“象甲”)和兩年一屆的“世界象棋錦標賽”指的都是中國象棋。而最權威的明證是:原先張掛在北京體育館西路的“中國中國象棋協會”的牌匾,已明確改為“中國象棋協會”。
明明是中國人下的象棋?為何偏偏擯棄“中國”標牌?據稱是為了把中國象棋更大規模推向國際競賽場。象棋誌士們這種與國際接軌的宏偉藍圖是令人肅然起敬的,但是否有一廂情願的嫌疑,當然還需要再觀察,但從改名近20年所取得的成果來看,我們原先期待金發碧眼們像蟲子追光那樣迅速集結在漢界楚河邊的景象,仍然遲遲沒有出現。當然,接受一種遊戲就等於認同一種文化,也許需要更多的時日和更多的機緣。
有中國象棋的根底,學起國象來不是太難,其實這兩種象棋的基本思路有不少共通之處:
比如對棋子數量的設計,各方分別都有16子;
又比如對勝負的設定,一方的最高長官被擒就算失敗;
再比如對棋子走法的設定—“車”都是橫來直往,行速迅捷;“馬”和“象”則分別走“日”字與“田”字;“兵”也都是隻準前進不準後退;“王(帥)”的走法也都是“一步一個腳印”;其他諸如吃子、將軍、求和等,兩種象棋都不乏共通之處。據此推測,是否它們原先都是同宗同源?
國際象棋簡稱“國象”,過去人稱萬國象棋。讀過有關國際象棋書籍的人都會知道,數不勝數的術語和不斷被演繹變化的定式無法不使人留下印象:
諸如開放性布局、半開放性布局、封閉性布局;
又如意大利開局、蘇格蘭開局、西班牙開局、四馬開局;
再如俄羅斯防禦、西西裏防禦、法蘭西防禦、卡羅康防禦、斯堪的納維亞防禦、荷蘭防禦、雙馬防禦……
乍看之下,你難道不認為這種立體有形的遊戲方式必然來自歐洲?
有趣的是,國象早已在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得風生水起,更有多個歐美國家自覺地把之普及成“國棋”。但人家愛下是愛下,卻從來不提這個相當有趣的遊戲是他們的先人發明。
最早提出國際象棋“印度起源說”的是英國人,但很快就反對“印度起源說”的也是英國人—而且是大名鼎鼎的李約瑟博士!繼而還有前南斯拉夫和前蘇聯的學者做各種印證。他們在反對“印度起源說”的同時,都力主“中國起源說”,他們的研究成果不可謂不深,居然從中國古代的陰陽理論以及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去考察,還用棋盤中的64格對應易經的八八六十四卦……最後他們幹脆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
從一名棋迷的角度看,我認為誰最早發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好玩,有深度,有意味。尤其是把之與中國象棋對比起來慢慢把玩,不但有趣,而且使人見出牽連著的根基與對峙著的文化……
二
從兩種象棋中各自特有的棋子切入,很有意思。中國象棋各有一雙炮、一對士。這些國象都沒有。
有“炮”好不好?從棋子下法的豐富性來看不言而喻。但凡事都有利有弊。中國象棋本來有人聲稱最早在春秋,甚至在更早的周朝就出現,戰國時見於市井,兩漢時漸漸成熟。主張者引來《楚辭·招魂》中“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等典籍的記載為據,最後還拉出楚漢相爭的證據—至今對局雙方不是還分列在“楚河”“漢界”兩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