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貧寒,勤奮好學,剛直不阿,少有淩雲誌。
在甕安城南大水溝住著一戶貧困的農家,戶主叫冷榮發。
1900年1月25日,冷家添了一個男丁,其祖母給他取名為“肇隆”,意即期望冷家從此家運興隆。
冷少農的袓父冷光甫係冷家堡人,英年早逝。袓母盧氏便帶著兒子冷榮發改嫁到大水溝劉世發家。冷榮發為人忠厚,勤勞儉樸,娶溫順善良的宋氏為妻,生少國、祖娣、少農後,帶著一家搬到冷家堡搭一茅草房遮身,因草房不慎失火被毀,又遷回大水溝居住。不久,冷榮發積勞成疾而病逝,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落在冷少農母親一人肩上。在賢淑、善良、慈祥的母親含辛茹苦的撫育下,冷少農從小就養成了尊老愛幼,勤奮好學,剛直不阿,厭惡欺詐,同情弱者的秉性。
冷少農7歲那年,被送到離家不遠的新莊戎氏私塾讀書。戎氏私墊設在一家農戶簡陋的堂屋。堂屋正壁中央,貼著大紅紙寫的“至聖先師孔子之位”幾個大字,下方置一大方桌,堆有先生用的筆墨紙硯和幾摞書。堂屋中央擺了四五張大小不一、高矮不等的桌子,一群穿戴各異七八歲的孩子規規矩矩地圍坐在桌邊。冷少農在這裏度過了三四年的時間,讀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等經典讀物,懂得廣做人的基本道理,學會了識文斷字,會寫作文、對對聯等。有一天,師生一行到甕安八景之一的仙橋山遊覽,戎仲華先生介紹了明代貴州巡撫郭子章所寫的《播南首景》碑文和《過仙橋有感》一詩:
蠻煙庫雨一朝晴,甕水安疆兩地行。
淵渚禽魚思舊主,園林草木長新荊。聆聽先生解說讚美家鄉景色的詩,冷少農備受感染,增加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先生見冷少農聰明好學,有天分,是個可造之材,便鼓勵他到官學就讀。冷少農爽快答應,並承諾冷少農父親冷榮發道:“先生,我念好了書,將來要做一個範希文那麼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先生聽後為之一怔,無限感慨地說:“好,做人就要做憂國憂民那麼樣的人!”
翌年,冷少農到離家五六裏的甕安縣高等小學堂就讀。每天冷少農背著母親做的包穀窩窩頭,沿著田間小路,往返於家和高等小學堂之間。在小學堂就讀期間,冷少農勤奮好學,除了完成國語、算術等基礎課程外,還自學了《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等詩文,古代仁人誌士的事跡對其影響很深,造就了他見義勇為、勤於助人、銳意進取的秉性。
有一天,冷少農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邊走邊背誦課文:“......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突然,河灣深處傳來陣陣驚呼:“救人啊!”“救人啊!”“有人落水了......冷少農一怔,飛快向河灣跑去。隻見河岸上有五六個赤身裸體的小男孩在驚呼,河中央一個男孩的黑頭在水中一沉一浮,手腳不停地擺動。冷少農把書包往河岸上一甩,”撲通“一聲,奮不顧身地躍進河裏,把小孩推出旋渦,然後拉若他的手臂,奮力向岸邊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