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米蘭·昆德拉(1929~)捷克小說家。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麼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麼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麵輕鬆,實質沉重;表麵隨意,實質精致;表麵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成書時間:1984
類別:長篇小說
內容導讀
米蘭·昆德拉把哲理小說提升到了夢態抒情和感情濃烈的一個新水平。啞默中含有嚴酷的真理,雄辯中伏有美麗的謊言,困惑的目光觸及到一個個辯證的難題,兩疑的悖論,關於記憶和忘卻,關於媚俗和抗俗,關於自由和責任……
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20世紀80年代世界十大傑出的文學作品之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昆德拉的才華得到集中體現的一部作品。他以一個哲人的睿智將人類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慮、審查和描述,並初步形成了“幽默”與“複調”的小說風格。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開始就將托馬斯的問題擺在那裏:在沒有永劫回歸的世界裏的生命存在之輕。小說首先提出問題為托馬斯設定規定情境,即輕與重的存在編碼;於是哲學思考本身有了小說性,問題本身則是小說家在作品中顯現的哲學思考。
昆德拉問題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絕得出結論,他認為是塞萬提斯讓人知道世界沒有絕對的真理,隻有一大堆相對的問題。昆德拉在書中提出輕、重、靈、肉、記憶、虛弱、暈眩、牧歌、天堂等一係列的生存暗碼,並與人物一一對應,支撐起各自的生存狀態,展現了心靈與肉體的兩重性。而每個關鍵詞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側麵。可能性是與一次性抗爭的最積極的方式,因而此書可視為對自以為是的“絕對”的瓦解。而生命由於缺乏絕對的意義,變得沒有依憑與支撐,甚至不如隨風飛舞的羽毛那樣有確定的方向。
米蘭·昆德拉在本書中以其獨特的生命視角、冷俊且蘊涵某種智慧的思慮,審視了人類靈魂的空虛與充盈、靈肉與輕重,詮釋了生命之中某種不曾泯滅的真理。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源於我們對生活目的的錯誤把握。雖然世界上有許多人,每個人都在按著各自的生活目標而努力,但每個目的卻都有著其本身的空虛,求名者無非鏡花水月,求財者無非身外之物。
美國《新聞周刊》稱讚該書為:“昆德拉把哲理小說提高到了夢幻抒情和感情濃烈的一個新水平。”而《紐約時報》則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昆德拉借此堅定地奠定了他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是年,米蘭·昆德拉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金的提名,但因為種種客觀原因,最終他未能獲得這年獎金。不過,這並不能使米蘭·昆德拉的名望受到絲毫損害,對於絕大多數人們而言,他和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地位是不朽的,米蘭·昆德拉的創作無疑是本世紀文學領域中最可寶貴的財產。
總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20世紀難得一見的巨著,對於熱愛小說的讀者而言,不讀它將是一個永遠的遺憾。
相關鏈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精彩語句摘讀
(1)我們都絕難接受這種觀點:我們生活中的愛情是一種輕飄失重的東西,假定我們的愛情隻能如此,那麼沒有它的話我們的生活也將不複如此。我們感到貝多芬,那陰鬱和令人敬畏的音樂家在向我們偉大的愛情演奏著:“非如此不可!”她象她的母親,不僅僅是模樣象。有時候我有一種感覺,似乎她的整個生命隻是她母親的繼續,象台球桌上一個球的運動隻是球員手臂動作的延續罷了,她喜歡腋下夾一本書在街上走。這與一百年前花花公子們的華美手杖一樣有意義,使她與其他人區別開來。
(2)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