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顛尼亞帝國停止了擴張的步伐,就在世界各國紛紛猜測不列顛尼亞的用意時,不列顛尼亞的現任皇帝下達了裁軍的命令。
減小了軍隊的招募數量,廢除低戰鬥力的番隊。同時,還加強了對軍隊官職升遷的控製,壓製貴族對軍隊的控製力,將幾位身居高位的老將軍“勸退”,提拔了數位年青將軍。
正是因為不列顛尼亞對外的迅速擴張和對內的極度強勢,不列顛尼亞的軍事實力很強。在其他的國家還在苦哈哈地拚人命和彈藥的數量的時候,不列顛尼亞已經強大到僅靠軍事機械自動化裝備就能取勝,更不用說像Knightmare
Frame這樣秘而不宣的王牌。這樣的強悍的軍事實力也造成了重工業遠遠強於輕工業的不平衡的狀況。明明手裏掌握著世界頂尖的技術,而大多數的人民卻依舊過著和其他國家的毫無二致的日子。
更重要的是,由於不列顛尼亞一向注重軍功,就連皇後都是一位擁有“騎士”稱號的戰士。不少大貴族都是以軍功起家,經過多年的傳承,軍隊中形成了各大貴族勢力盤根錯節的情況,皇帝對軍隊的掌控力反而大大削弱了。軍隊掌控力上的不統一是國家內亂的隱患,賽文絕對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的發生,為了將改革更順利的推行下去,他選擇了首先拿軍隊開刀。
也有不願意交出手中權利的大貴族,於是罷黜的罷黜,養老的養老,識相點的自然會乖乖退位,對於這樣的人賽文也保持尊敬,榮養天年,提拔家族後進。
慢慢地,不列顛尼亞開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隨著一係列政策的頒布,帝國提高了在民生方麵的支出,加強水電道路交通方麵的建設,擴大社會保障的範圍,給退伍的軍人和戰爭中的孤兒給予撫恤和生活保障,傷亡軍人的家屬給予免稅十年的待遇。
戰爭帶來的傷害無疑是雙向的,在前些年的大肆擴張中,不列顛尼亞獲得了大量的資源,然而獲利的一般是貴族階層。對於高高在上的貴族來說,死傷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對於那些家庭而言,冷冰冰的傷亡數字都是活生生的熱血男子,戰爭帶走的不僅僅是鮮活的生命,更是家庭的希望。從古至今,在戰爭中遭受傷害最大的始終是普通人。軍人們在戰爭時期流進鮮血,卻在和平時期無處可歸的情況屢屢皆是。
對因公負傷的軍人和家屬的撫恤是出於帝國對那些痛苦的家庭的補償,而對戰爭中孤兒的照料主要是爭對那些占領區的孩童。
既然已經將占領區劃為國土的一部分,不列顛尼亞就不會在采用那種居高臨下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了。使孩童接受教育,為人民安排出路,穩定統治,收服民心,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隨著戰後經濟的恢複和社會的穩定,不列顛尼亞帝國發布命令,占領區人民將獲得與本土不列顛尼亞人同樣的權利與地位,允許占領區人民保留屬於自己的文化傳統,進行教育改革。
不列顛尼亞很快開始大力建立基礎學校,擴大招生範圍,鼓勵平民孩童的入學,設立獎學金。皇家銀行對占領區進行戰後重建和投入資金,所有的登記在冊的12歲以下的孩童必須到帝國公立的學校就讀,接受統一的教育教學。在高等學院中,帝國為成績優異者提供種種便利,強調高新科技人才發展,允諾有在研究領域有大成者可根據貢獻的高低給予不同的爵位。
培養騎士的軍校也開始向占領區的人民開放招生,體格優秀可以報名軍校,加入軍隊,守衛邊疆。建立重要軍功的軍人無論身份貴賤均可獲得騎士稱號,表現優異有特殊貢獻者可授予爵位。若貴族的選定的繼承人沒有一定的貢獻,繼承的爵位將會撤銷一級。
不列顛尼亞一向重視等級製度的,皇帝這一係列的命令下去,無疑是打破了平民和貴族之間的森嚴壁壘,為平民的政治進階提供了道路。
朝堂中一片喧嘩。無數貴族慷慨陳詞,請求皇帝收回成命。
賽文不置可否,雷厲風行地將叫嚷最厲害的幾個大臣撤了職位,用實際行動表達了自己的決心。
貴族們終於安靜下來,攝於皇帝的威嚴,但是私底下搞小動作的人多了不少。除了那些著急忙慌後繼無人的小貴族,地位穩固的大貴族就穩重了很多,持觀望態度。也有些新興貴族積極響應皇帝的號召,不過很難說清楚他們究竟是看到了家族崛起的希望,還是單純就想搭上皇帝這條大船。
賽文懶得管那些貴族的心情,無論是否身為皇帝,恨少有人可以影響他的決定。
更何況今時今日,以他現在的地位還沒有人敢忤逆他,很多想法也在他強硬的要求下推行開來,大刀闊斧地對不列顛尼亞的權利結構進行改革。他倒是不擔心叛亂的問題,畢竟不列顛尼亞的底牌可比明麵上的多了許多。如果那些貴族們足夠聰明的話,完全可以提拔家族中聰慧的子弟,抓住機會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