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代譯序《魔山》:一個階級的沒落(1)(1 / 3)

二十世紀伊始,德語文學誕生了一部劃時代的傑作:托馬斯·曼的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這部僅用四年時間寫成的“偉大小說”,不僅奠定了年方二十六歲的作者在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文壇地位,還開啟了德語文學的一個新時代,一批世界級的大師隨之崛起,特別是原本薄弱的長篇小說創作園地裏更可謂人才輩出,長篇小說的創作更加碩果累累。於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德語文學出現了一個堪與歌德、席勒時代媲美的高峰,而托馬斯·曼本人,則被譽之為這一興旺發達時期的“火車頭”,並且於1929年當之無愧地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托馬斯·曼之得以戴上這頂桂冠,一如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的頒獎辭所宣示的,主要由於他那被稱頌為“第一部也是迄今最卓越的德國現實主義小說 《布登勃洛克一家》 ”。但是,在獲獎之前不久出版的又一部長篇小說《魔山》(1924),對作者獲此殊榮至少起了同樣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它使托馬斯·曼真正舉世聞名。為了證明此言不虛,可以舉出兩個事實,一是1927年,《魔山》經Helen Tracy Lowe-Poters 翻譯成英文The Magic Mountain,很快便暢銷美國,受歡迎的程度明顯超過了《布登勃洛克一家》;二是近年來在德國和世界範圍內評選二十世紀最佳德語長篇小說,托馬斯·曼入選的多為《魔山》,而且總是名列前茅。

托馬斯·曼創作的長篇小說在十部左右,幾乎都是鴻篇巨製,如單單取材於《聖經》故事的《約塞夫和他的兄弟們》(1933-1942)就是四部曲,和其他的大長篇加在一起,便構成了二十世紀德語文學尤其是長篇小說一個可觀的組成部分。這十部左右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公認為上述的《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再加上《浮士德博士》。這些作品盡管題材不同,風格、手法也有發展變化,但是都一樣從精神、文化和哲學的高度,深刻而直率地提出了時代的根本問題,生動而多彩地描繪人生、社會和世態,恰如巴爾紮克所做的那樣。也就難怪德國著名的評論家漢斯·馬耶爾要將托馬斯·曼的小說與《人間喜劇》相比擬。

對《布登勃洛克一家》外國文學界的同行已經談得比較多了。《魔山》可以視為《布登勃洛克一家》的後續之作,且對托馬斯·曼的小說創作的許多方麵都明顯地有所突破。因此,無論研究托馬斯·曼個人或是研究二十世紀的德語長篇小說,《魔山》都是一個很好的範例和著力點。

托馬斯·曼1875年出生在德國呂貝克城一位富商的家中。父親曾做過這座享有自治權的北方海港城市的市議員。托馬斯·曼中學未畢業父親便去世了,家業隨之衰敗,全家遷到了南方的慕尼黑。托馬斯·曼十九歲即在當地一家保險公司做見習生,同年發表小說《淪落》獲得好評,決心走文學道路,開始在慕尼黑大學旁聽曆史、文學和經濟學課程,並參與編輯《二十世紀》和《辛卜裏其斯木斯》這兩本文學雜誌。1895年至1898年隨兄長亨利·曼旅居意大利,1897年著手創作《布登勃洛克一家》。這部小說於1901年問世後,立刻在德語文壇引起轟動。

在隨後的半個世紀裏,作家經曆了資本主義世界嚴重的社會經濟危機,目睹了德國發動的空前殘酷野蠻的兩次世界大戰並身受其害,被法西斯政權褫奪了國籍,不得不長期流亡國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雖已成為美國公民,卻感到這個盛行麥卡錫主義的國家窒息了自己的創作靈感,但是又不願回到分裂成東、西德的祖國的任何一邊去,隻好在1952年移居瑞士,直至1955年客死蘇黎世。

托馬斯·曼可謂一生坎坷,經曆豐富,思想發展的過程更充滿了曲折、矛盾和痛苦。所有這些,都反映在了他的作品特別是長篇小說裏。《魔山》這部書則是作者對自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經曆和思想的總結。具體講,為了探望患病的妻子卡佳,托馬斯·曼確曾於1912年去瑞士達沃斯地區的一家肺病療養院住過一些時候。這段特殊的經曆和見聞,加上妻子的書信,提供了他於1913年開始創作《魔山》的契機和素材。起初他隻打算以生戰勝死為主題,用幽默的筆調寫一個中篇小說(Novelle),使之與《威尼斯之死》和《特利斯坦》形成對照,因為在這兩篇舊作裏,表現的都是藝術家在精神上對死亡的美化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