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潘又安之死:一個男人的成長史(1 / 2)

(第九十二回評女傳巧姐慕賢良玩母珠賈政參cān聚散)

(注女傳:《列女傳》。參:參悟)

這是《紅樓夢》裏的《孔雀東南飛》,雖然五大三粗的司棋遠不如劉蘭芝漂亮高雅、多才多藝。

潘又安比柳湘蓮更像純爺們。司棋、潘又安之死,甚至比尤三姐更決絕。

以前誇男人有才有貌,往往說:貌比潘安(潘嶽),才比子建(曹植)。潘嶽,字潘安,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美男子,晉朝文學家。《紅樓夢》中有個潘又安,此名字讓人忍俊不禁。我想他應該是個奶油小生,聰明而愛笑,開朗而滑稽,深得女孩子喜歡;他膽子不大,心理承受力不強,遇到艱難,他先逃走了,把司棋氣得發瘋。

其實,我倒是很理解潘又安,男性的成長往往比女性慢。《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也是生性軟弱的,起初遠不如劉蘭芝果斷勇敢,但最後,他“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決絕地追隨愛人於黃泉之下。

我也按《紅樓夢》的寫法,宕dàng開一筆,先寫賈府快樂的“消寒會”。

中華民族的深層次心理總是拒絕大喜與大悲、狂歡與痛號,而《紅樓夢》卻總是在最快樂的時候突然展示悲劇,它提醒我們:樂極易生悲、悲歡常相續。

以前,中國的富貴之家有“消寒會”之俗,即在冬天無事之時,飲酒取暖以樂嗬樂嗬,消磨寒冷也消磨寒冬。寶玉早就盼望“十一月(陽曆十二月)初一……年年老太太那裏必是個老規矩,要辦‘消寒會’,齊打夥兒坐下喝酒說笑。”

(寶玉)一早到老太太那裏請了安,又到賈政、王夫人那裏請了安……慢慢退出來。走了幾步,便一溜煙跑到賈母房中。見眾人都沒來,隻有鳳姐那邊的奶媽子,帶了巧姐兒……給老太太請了安,說:“我媽媽先叫我來請安……媽媽回來(過會兒。北方方言)就來。”賈母笑著道:“好孩子……”

那奶媽子便說:“姑娘,給叔叔請安。”巧姐便請了安。寶玉也問了一聲“妞妞好”……“你認了多少字了?”巧姐兒道:“認了二三千多字,念了一本《女孝經》,半個月頭裏li(以前)又上了《列女傳》(宣傳105名婦女的出色行為及禮儀的書)”……賈母道:“做叔叔的也該講給侄女兒聽聽。”

古代家族禮節很嚴格:雖然寶玉要去賈母處吃飯喝酒,但一大早請安要先見奶奶後見父母,最後再回到奶奶那兒去,絕不可合並程序。

賈巧這小姑娘聰明伶俐,深得媽媽王熙鳳、叔叔賈寶玉、老奶奶賈母的喜歡,一句話,是大家的開心果。她讀的書,完全符合《清朝國民教育課程》的要求,大力弘揚封建殘餘,讓最底層的婦女安於做奴隸,以便維持社會穩定。

裏麵的典型人物很多,如文王後妃,即周文王的皇後太姒sì,據說其賢德不妒;周宣王妻子薑後,因丈夫過於迷戀自己於是卸下簪環不再打扮並拒絕同房以讓宣王勤政;鍾離春,齊國四十歲的醜女,主動進宮大談治國,齊宣王欣然娶之並封其為“無鹽君”;曹大姑,即曹大家(古時家與姑同音)班昭,著名史學家班固之妹,曹世叔之妻;班婕妤jié yú,班固的姑奶奶(其名不詳);蔡文姬,即漢末女詩人蔡琰yǎn;還有那荊釵布裙、敬重丈夫的孟光,婚後甘於貧困、親自提甕打水的富家女桓少君(鮑宣之妻),截頭發換酒、鍘鋪pù草喂馬真誠待客的陶侃之母……

王熙鳳為什麼沒有到賈母這裏來呢?因為旺兒家的(旺兒妻子)正向王熙鳳彙報司棋之死的全過程。(否則,王鳳姐哪能錯過討好賈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