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托爾斯泰燈”(1 / 1)

蔣子龍

最早這是一盞大號的煤油燈,吊掛在圖拉州托爾斯泰故居的屋頂上。燈罩巨大,比燈罩更大的是下方一張直徑近兩米的圓桌,桌麵上等距離地立著十幾塊隔板,隔板直接與燈罩連接,均勻地平分了燈光。

這就是矗立在19世紀俄羅斯文學高峰上的巨人列夫·托爾斯泰的發明。

孩子長到三四歲就要開始識字讀書,怎樣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並從閱讀中發現快樂?當了父親的托爾斯泰就構思這盞“連桌燈”,或者叫“桌連燈”。

最初這張大桌子上隻有三塊隔板,寬寬敞敞地坐著他們夫婦和一個孩子。後來他的夫人陸續地為他生下了十三個孩子,其中有兩個夭折,到最後這張大桌子上均勻地分布了十三塊隔板。

每到晚上,全家人必須都坐到這同一盞燈下開始閱讀,可以讀《聖經》、讀課文或其他自己喜歡的書,找不到書讀的孩子就得讀托爾斯泰的手稿。教育的意義不全在內容,而是教育的手段。這捎帶著也是一種測試,看哪些孩子或哪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或不喜歡他的手稿,他的哪部小說的手稿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或者相反。

這一習慣一直延續下來,煤油燈曾改成汽油燈,再後來有了電,燈就更亮了。即使托爾斯泰不在家的時候,孩子圍著他們的母親閱讀,父母都不在的時候自己讀,他們“常常是充滿期待地等著晚上的全家共同閱讀”。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盞燈,人不是由於決心才有毅力,應該是由於習慣而有毅力。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取決於他的閱讀史。隻有閱讀能最有效地培養精神生活習慣,而好的習慣又培養性格,性格決定人生。教育孩子的目的就在於性格的培養。

這需要有“長性”,而托爾斯泰正好是個有“長性”的人,他從十二歲開始寫日記,直到八十二歲去世,沒有一天中斷過。他的後人因得益於他的教育,至今還興旺發達地生活在俄羅斯和歐洲。

心香一瓣

好的習慣培養好的性格,好的性格使人受益一生。托爾斯泰把閱讀作為家庭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搭建了孩子成長進步的階梯,使他們從書籍中受益終生。

每個做父母的人都應該向托爾斯泰學習,與孩子同讀、同樂、同成長,培植愛好閱讀的家庭文化,讓閱讀點亮孩子生命的精神長燈,讓孩子在閱讀中培養興趣、陶冶情操、淨化靈魂。那麼,他們的明天才會有希望,我們的民族才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