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祥
據說宇航員飛離同溫層,回頭一看,我們的地球是纏裹在藍霧之中。而我們的先人裏,那些遺世而孑立的人們,卻把人寰叫做紅塵。看破紅塵是說洞察了世態人情的一切齷齪可憎,遠離紅塵多半是跑到深山古寺,或索性遁入空門。而即使是窮鄉僻壤,綠水青山,隻因還是俗人住著,也還蒙在紅塵裏。
一不想出家,現在要出家大概也不容易,可能比申辦營業執照還麻煩;二還留戀城市,寧願從雖無青山卻有綠水的幹校回到“十丈軟紅塵裏”來。我在七十年代初寫過一句“人間有味是紅塵”,充分暴露了不甘寂寞的心情。所謂“有味”的自然不是指大氣汙染中的人事紛擾,而是人煙深處熙熙攘攘的人群,其中盡管有認為我討厭而我也認為討厭的人,更多的卻是我所愛也愛我的人,共同組成了這個社會,固然充斥著煩惱、困惑以至痛苦但仍給人希望、使人依戀的塵世人間。
我不想拔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球,我想在每天早晨向鄰居問好。有人在戰後淪為廢墟的城市,看到居民殘破的窗台上仍然擺著一盆花,就相信這個城市會很快重建起來,因為這裏住著愛生活的人。與愛生活的人為鄰,是緣分,也是福分。哪怕你並不關心他人瓦上霜,能夠自掃門前雪也行。家家掃清了自己門前雪,我們不就有了一條幹淨而不泥濘的街巷嗎?
人人都希望不斷提高生活的質量,雖說每個人對生活質量的解釋未必相同。既是希望提高,顯然是對現在的生活質量有不盡滿意的地方,而現在相信靠大轟大扇、“快刀斬亂麻”的辦法能夠達到目的的人,畢竟不多了吧?
這本小書裏寫下的我之所想,無非是怎麼樣提高或者叫改善生活質量;怎麼樣生活得安寧、舒暢、健康,且合情合理?自己的,他人的,門前雪,瓦上霜……這就不僅限於物質生活,甚至首先不是物質生活層麵的事情。處於由傳統向現代過渡的年月,許多人不免像昔人一樣,“不如意事常八九”,那不如意處也是因人而異,有的是事情本身違情悖理,也有的則緣於過苛的挑剔。我是認為不可對現實世界提出不現實的要求的,但必須對現實有盡可能冷靜的觀察和思考,尤其事關大家包括我們每個人自己的公民權利,像“畫夢”詩人何其芳被抗日的炮聲震醒以後說的,“我也要唧唧喳喳發議論”,總比裝聾作啞的好。
我是千千萬萬公民中的一個,我隻能就我見聞所及,說說我的想法,也許跟千千萬萬人的想法碰到一塊兒了,也許有的沒想到一塊兒。好在我隻代表我自己。這些零思碎想,一篇篇可稱小品,編集成書,還是小品。終究是塵根未斷,不能忘情於紅塵,並且以世俗之心,祝福我的遠親近鄰、“紅塵知己”們都能夠生活得好,書名就題為《紅塵小品》
吧。
心香一瓣
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幻想生活時時處處都安寧、舒暢,沒有任何波折、煩惱,是不現實的。改變不了現實,我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心情。積極融進生活,不回避、不抱怨,才是正確的處世態度。
隻有擁有健康心態的人,才能品出生活的多滋多味;隻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每天都麵帶陽光般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