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想法,希望一些你認識的人能夠有所改變和進步,矯正他某些不好的習慣?那實在是再好不過,我深表讚同。可是為什麼不先試試從自己這裏開始呢?站在純粹自私的立場上來看,改變自己要比糾正別人獲益更多,同時可能遭遇的風險也要小得多。中國的孔子就曾經說過,“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那還是我年輕的時候,還有非常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我曾給一位在美國文壇享有盛譽的作家——理查德·哈丁·戴維斯寫過一封極其愚蠢的信。當時我正準備給某家雜誌社寫一篇有關作家的文章,因此我致信戴維斯,希望他能夠告訴我幾條他的寫作方法。在我聯係戴維斯的幾星期之前,我曾經收到一封來信,信的末尾附注道:“信係口述,未經重讀。”這兩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感覺寫這封信的人一定是位事務繁忙的大人物。雖然當時我一點也不忙,但是我迫切地想要引起這位大作家戴維斯的注意,因此我給他寫了一封簡短的信箋,在末尾也注上了這麼一句:“信係口述,未經重讀。”
戴維斯根本不屑於給我回信,他隻是把我的信原封不動地退了回來,並且在下麵潦草地寫了一行字:“閣下態度之傲慢無禮,無以複加。”我的確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或許這也是我自作聰明所應得的斥責。但是,人的天性使然,我對他感到極度怨恨。雖然我一直羞於承認,可是這怨恨是如此的強烈,甚至於在十年以後得知理查德·哈丁·戴維斯去世的消息時,我的心中想到的依舊隻是他給我帶來的傷害。
因此,如果你我將來想要招致他人的怨憤,讓人切齒痛恨幾十年,甚至是耿耿於懷、不死不休的話,我們就可以放任自己做出幾句尖酸刻薄的批評——無論我們是如何地肯定
這些話本身有多麼正確合理。
當我們與人相處的時候,務必要記住,我們要麵對的不是一種充滿邏輯和理性的生物,而是一種情感的動物,是懷著強烈的偏見、被驕傲和虛榮所驅使的人。
因為尖刻的批評,敏感的托馬斯·哈代——英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永遠失去了執筆創作的勇氣。苛刻的指責使得英國詩人托馬斯·卡德登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年輕的時候算不上一個精明伶俐的人,可他後來卻變得極有外交手腕,處世待人非常機敏老練,因此被任命為美國的駐法大使。他這樣介紹自己成功的秘訣:“我從不說任何人的壞話……隻說我知道的每個人的一切優點。”
任何蠢人都懂得批評、斥責和抱怨——大多數蠢人的確是這樣做的。
然而要想做到理解和寬恕他人,就需要具備良好的品格和自我控製能力。
卡萊爾曾經這樣說過:“一個偉人的不同凡響之處,正是通過他對待小人物的方式體現出來的。”
鮑伯·胡佛是一名優秀的試飛員,經常在各大航空展上做飛行表演。有一次,當胡佛參加完在聖地亞哥舉行的空展,駕機返回洛杉磯住所的途中,正如事後在《飛行作業》雜誌中所描述的那樣,飛機在300英尺高空時,兩台引擎突然全部熄滅。多虧了胡佛高超的技術,使得他們終於迫降成功。雖然萬幸的是無人傷亡,飛機卻遭到了嚴重的損壞。
胡佛在緊急迫降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飛機的燃料。果然不出胡佛所料,他所駕駛的那架二戰時期樣式的螺旋槳飛機油箱裏竟然裝著噴氣式發動機所用的燃油,而不是這種飛機應該使用的汽油。
當胡佛回到機場時,他要求見一見為自己準備飛機的機械師。那個年輕人正為自己的過錯而自責不已,當胡佛走近他時小夥子不由得淚流滿麵。他的錯誤剛剛毀了一架十分昂貴的飛機,還差點要了3個人的命。
你可以想象胡佛的憤怒,甚至可以預料到這位榮譽心強、嚴謹認真的飛行員會用怎樣嚴厲的口吻斥責粗心的機械師。但是胡佛並沒有嗬罵那名機械師,他甚至連一句批評的話都沒說。他隻是環住年輕人的肩膀說:“我相信你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為了表示我對你的信任,我希望明天你能為我的F-51做保養。”
父母往往喜歡批評他們的孩子。你一定覺得我會勸說“不要這樣”。但我不會這麼做,我隻是想說,當你批評孩子們之前,請先讀一讀這篇美國經典的雜誌文章《父親忘記了》,它原來是發表在《家庭記事》雜誌中的社論文章。我們已經征得原文作者的同意,將《讀者文摘》中的精簡版重錄如下:
《父親忘記了》是一篇小短文,因作者內心真實的情感衝動而誕生,發表以來感動了無數讀者,被許多報刊雜誌一再轉載。文章的作者利文斯頓·拉內德寫道:“自文章發表以來,全美國已經有成百上千的報刊雜誌和各種家庭組織的內部刊物轉載過,還被翻譯成多種外語廣為流傳。作為作者,我也允許過數千人在學校、教堂或演講台上朗讀這篇短文,廣播和電視也播送過無數次了。令我感到奇怪的是,不隻大學雜誌轉載它,連中學刊物也要求轉載。一篇如此短小的散文竟能引起這樣強烈的共鳴,不能不說是個奇跡,可是它確確實實做到了。
父親忘記了
利文斯頓·拉內德
聽著,我親愛的兒子:在我和你說這些話時,你正在熟睡,那小小的手按在臉頰上,漂亮的金色卷發被汗水打濕了,貼附在你的額頭上。我獨自一人悄悄走進你的房間。就在幾分鍾以前,我在書房讀報紙的時候,突然被自責懊悔的情緒所包圍,於是我在愧疚之心的驅使下來到你的床邊。
我的兒子,下麵這些是我想到的事情,我總是對你發脾氣。在你穿衣上學時我會責罵你,因為你隻是用毛巾胡亂抹了一把臉;在你沒有把鞋擦幹淨時,我又會對你發火;當你把自己的東西丟在地上時,我甚至會衝著你大聲怒吼。
吃早餐時我又挑出了毛病。你會把東西灑出來。你吃飯狼吞虎咽,不知道好好咀嚼。你把手肘支在餐桌上。你在麵包上抹的黃油實在太多了……當你要出門去玩,而我準備去趕火車時,你轉過身向我揮手,響亮地說“爸爸再見!”我卻皺起眉頭,斥責你“挺起胸膛!”
今天傍晚,這一切又開始了。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你跪在地上打彈珠,這讓你的襪子都磨出了幾個洞。我當著你夥伴的麵把你押回家,讓你大大丟了麵子;我甚至對你說,長筒襪很貴的,如果是你自己花錢買的,你就知道要注意一點了!唉,真難以想象,這樣的話竟然是一位父親對兒子說的!
不知你是否記得,回家後不久,當我在書房看報的時候,你怯怯地走進來,用一種受傷的眼神看著我,在門邊躊躇猶豫。我從報紙間抬眼瞥到了你,對你的到來感到萬分不耐,嗬斥說:“你想要幹什麼?”
你一句話也沒說,卻突然跑過來投入我的懷中,用胳膊環住我的脖子親吻我。你用細嫩的臂膀緊緊地摟了一下,滿含著情愛,那是上帝播撒在你心田中的、不會因任何冷漠忽視而枯萎的純真情感。隨後你就轉身跑走,飛快地上了樓。
我的孩子,在你跑開之後,報紙從我的手中滑落,一陣令人昏眩的恐懼自責深深攫住了我。天啊,我究竟形成了一種什麼樣的習慣?眼中隻看得見缺點,動不動就橫加指責——這就是我對你一個小男孩所做的事情!這絕不是因為我不愛你,而是我對年幼的你期望太高,我在用要求自己同齡人的標準來要求你。
你的性格充滿了真、善、美。你幼小的心靈就像群山之間的黎明曙光一般明亮寬廣。你會本能地衝進我的房間,和我親吻道晚安,就足以看出這一點。我的孩子,這讓今天晚上的一切都顯得不值一提了!因此我在一片黑暗中來到你的床邊,跪下來深深地懺悔。
而這隻是一種虛弱無力的彌補,我知道即使在你醒著的時候把這些事情講給你聽,你也不會明白。但是我已經下定決心,從明天開始我要做一位真正的父親!我會成為你親密的朋友,在你痛苦的時候為你分擔,在你歡笑的時候與你共享快樂。我絕不會再不耐煩地對你說話。我會像履行儀式一樣時時告訴自己:“他隻是一個孩子,一個小男孩!”
我想恐怕自己一直以來都是用一個大人的標準來衡量你的。可是現在當我注視著你,我的兒子,蜷縮著身體在小床上熟睡,我發現你還隻是一個小孩。仿佛昨天你還在媽媽的臂彎裏,你的頭輕輕靠在她的肩上。以前我對你的要求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我們不要動不動就去責備他人,而要試著去理解他們,弄清楚他們為什麼會那麼做。這比批評有效得多,也更動人,這能夠培育出同情、包容與和善。“了解一切,就會寬恕一切。”
正如約翰遜博士所說的:“我們要知道,在世界末日來臨之前,就連上帝也不打算審判世人。”
那麼,你我又為什麼要去指責別人呢?
原則一
不要批評、指責或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