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這部《肯認與焦慮——喬治·愛略特小說中音樂文化的意識形態研究》,是張磊博士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精心修訂之後的著作。其中的艱辛努力和嚴肅態度,不僅表現在他數易其稿的不厭其煩,更體現在他對國內外相關研究資料的務求窮盡。為了在音樂與文學的跨文化研究領域能真正有所突破,他不僅關注國內專家學者們的研究成果,更是成功地與國外相關的權威學者形成了極為密切的聯係。譬如,英國劍橋大學的John Harvey教授、英國開放大學的Delia da Sousa Correa教授、美國聖路易斯大學的Phyllis Weliver教授,都對他頗具開拓性的研究角度讚賞有加,並針對他研究的具體思路提供了不少有啟發性的意見。

實事求是地說,在我看來,將文學(其最基本單位為字符)與音樂(其最基本單位為音符)這兩種藝術形式放在一起進行研究,固然有趣、有益,但難度卻非常人所能想象。一方麵,研究者須閱讀大量相關的文學文本,培養細致的感受和真實的體會。這感受、這體會,又不能僅僅停留在情緒層麵,研究者仍須有高超的批評、解讀能力,並付諸於書寫。撰寫論文過程中,又須找出合適的切入點,並須保證隨後的論證結構層次清晰。另一方麵,研究者還須有豐富、完整的音樂素養,既要有音樂本身“觸及心魂”的能力,又應作大量文獻研究,捕捉到音樂背後的思想底蘊和人文關懷。最重要的是,他還必須找到合適的、文學與音樂之間的連接點,合理、恰當地將兩者的關係闡釋清楚,令人信服。隻有滿足所有這些條件,這個研究才能做得下去,才會有結果,才會有意義。

令人欣喜的是,張磊基本上都能夠滿足以上條件。一方麵,他從本科階段就對文學進行了係統的閱讀和研究;他兼有法學背景,在豐富、細致的感性能力之上又輔有縝密、靈活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頗有問題意識,批評感也極為敏捷、到位。另一方麵,他在音樂方麵的造詣也讓人欣羨。他不僅從小接受過正規的音樂訓練,而且還長期為多家古典音樂雜誌撰稿。尤其是三聯《愛樂》極有特色、極有前瞻意義的《現代音樂》專欄,便是由他全權負責的。

當然,我之前說過,隻懂音樂或隻懂文學,對這一跨文化研究都不夠。探索音樂與文學的“連接點”才最為關鍵。幸運的是,作者找到了,那就是在文學文本中把音樂作為一種具有“潛文本”指涉含義的隱喻意象(這部專著便是如此),或者在音樂文本中挖掘其聲響背後的敘事(文學)含義,並將其剝繭式地層層分析出來。而且,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指出”階段,而是將其融入到對意識形態、政治等大理論視野的探討之中,顯得尤為有深度和力道。

迄今為止,在辛勤的探索過程中,張磊在國內外學術雜誌上已發表了多篇相關的學術論文,即將出版兩部(包括眼前這部)專著,還有一部專著正在整理之中。他還積極、廣泛地參加了多次相關領域的國內外會議,甚至還利用自己的辦公室開設了“文學與音樂跨文化研究中心”,抽出自己的周末時間指導學生在這一領域的思考和論文寫作,並為學生們正式開設這門課,選課學生近百人。

說了這麼多,我隻是想表達我對這樣一個安心做學問、樂於做學問的年輕學者的真心欣賞和敬佩。而且,作為看著他長大、成長(學術上和心理上)的老師,看到他的努力、他的成功,心中尤其多了一份欣慰、一份感慨、一份期盼。真心祝福他在學術的路上越走越好,早日、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我永遠相信,認真閱讀、思考書本人生、現實人生的人從來不會獨行,也不會孤獨,因為總會有一雙默默關注他的眼睛。一分耕耘之後,總會有一分收獲。

李立(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教授)

2012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