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醫院降生,回到醫院辭世。醫院是生命的始點,也是終點。
佛家認為,人生有四苦——生、老、病、死。這“四苦”都需要醫生幫忙解弭。醫生在病人的眼裏是神聖的,西方將醫生譽為白衣天使,東方則將醫生視為菩薩。
42.“白衣天使”還是“白衣魔鬼”?
俗話說,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在生命的苦旅上,醫院是驛站,誰都免不了要跟醫生“親密地接觸”。張潔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中寫道,母親在開刀手術前,拉著醫生的手說:“從今以後,你就是我的親人了。”在病人的眼裏,醫生是最親的親人。他托付給醫生的是生命。生命是一切的平台,失去了生命,權力、金錢、愛情、事業、未來,還有家人的幸福都要歸零。因此,不論什麼人站在醫生的麵前都要虔誠、敬服和信賴。不想信賴也要信賴,你別無選擇。生命都交人家去打理了,再掖點藏點還有什麼意思?
親人,是需要雙方承認才能確定的。不論希波克拉底誓言、《赫爾·辛基宣言》,還是中國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都認為對醫生而言,病人的健康高於一切。醫生要對得起病人的那份信賴。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說,醫生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決心解救百姓疾苦。若有人求醫,不要看他的貴賤貧富,老少美醜,恩怨親疏,同胞老外,智商高低,都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祥;也不能瞻前顧後,先考慮自己的利弊和生命。
“這些醫生究竟是上帝派來的天使,還是撒旦派來的魔鬼?”
在二十世紀末,幾千年來的信賴動搖了,從沒有過的疑惑出現了。病人將醫生一分為二,一類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另一類是劫財害命的“白衣魔鬼”。在“白衣魔鬼”的眼裏,疾病就是他的錢口袋和來錢道兒。他們要跟疾病狼狽為奸,密切勾搭。落在他們手裏,小病會搞得你傾家蕩產,大病讓你家破人亡,健全的讓你缺少“部件”,殘缺的讓你支離破碎……
老百姓憤憤地說:“十個劫道的,不如一個賣藥的。”賣藥的並不可怕,隻要捏緊錢包死活不撒手,他就幹沒轍。最可怕的是醫生,他說你有病,你沒勇氣否認;他要你服這藥,你不能買那藥。有時,你明知那種藥藥價虛高,醫生會得到同扣,還得咬牙買。破財免災,這是中國人的思維邏輯。
可是,“白衣魔鬼”的邏輯卻是破財招災。他們將謀財害命的遊戲已玩到了極致。俗話說:“倒黴上卦攤。”那是自找挨騙。如今是倒黴上醫院,那是無奈,有病拽著,不去不成,明知被宰,也要拎著錢袋子自己送上門兒。
Who(誰)?“白衣天使”還是“白衣魔鬼”?當病人在醫生的對麵坐下,心裏難免要打鼓。
有的醫生委屈地說,醫生倒黴就倒在媒體上了。其實絕大多數醫生是好的,敗類隻是少數。也有醫生很客觀地說,現有的醫療體製就這樣,我們不宰病人,醫院就要宰我們,不僅讓我們拿不到工資和獎金,甚至要“炒”我們。誰不想當孫思邈、希波克拉底、白求恩,可那樣在醫院混得下去嗎?
天使和魔鬼是勢不兩立、不共戴天的,就像李逵容不得李鬼。
這是一場殘酷的戰爭,你死我活、驚心動魄的較量。
正義終歸要戰勝邪惡,世界不可能劃歸魔鬼,中國的醫療界也不可能讓“百年魔怪舞翩躚”。
砌房子的磚頭、沙子很便宜,商品房卻很貴,這難道能怪起房子的師傅嗎。藥很便宜,醫藥費用卻很貴,大家卻都怪醫生。手機話費沒了,停機;電費沒了,停電;移動公司,電力公司從沒人被打過。藥費沒了,停藥,卻有醫生被殺。
43.醫患關係的變化
以下這樣的經曆,你我可能都有過:
一個人忍著身體的疼痛和不適,手裏攥著病曆本,不得不去一個讓人頭疼眼花的“冷漠、官僚”係統——醫院。在醫院的導診台後麵,那個表情淡漠的人可能眼皮也不抬,告訴他去哪裏掛號。
於是,他鑽在擁擠的排號隊伍裏,而一般來說除非起大早,那些教授、專家的號基本沒戲。他在門診簡陋的椅子上坐了幾個小時,好不容易見上了醫生,醫生卻隻能給他五分鍾,頂多七八分鍾,而他滿肚子想說的關於病情的話還沒全描述完。他想問的問題,醫生三下五除二作答,然後大聲對門外叫道:“下一個!”
他滿腹狐疑,一肚子疙疙瘩瘩地出了門,手裏拿的是字跡龍飛鳳舞的病曆和一遝處方單、檢查單。那些藥名他不懂,那些檢查他也不知道有什麼用處。
曾幾何時,藍山縣的醫患關係降到了冰點。
縣中心醫院曾專門成立了一個幾百人的護院隊,專門負責處理醫鬧,患者和醫生成了對立的兩極。老百姓於是就舍近求遠,到毗鄰的廣東去看病。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識,反複,回顧曆史,溫故而知新,借古談今,總有一些意義!
有幾個故事,大家需要回顧:
1.扁鵲三治齊桓公,結局是,齊桓公病入膏盲,扁鵲遠走他方,齊桓公不治身亡。此役,扁鵲明哲保身,齊桓公英年早逝,僅留下一句名言,“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而扁鵲,則說了句經典名言,“疾在肌膚,湯劑可醫,疾在奏理,針石可醫,病入膏盲,神仙才能醫治!”
2.華佗給關羽刮骨療傷,千古絕唱,英雄配英雄,良好的醫患關係,在曆史上最高的頂峰,百姓,領導,醫生極力褒獎的一種醫患關係,和諧醫患關係的楷模。
3.華佗治療曹操的頭痛病,結局大家都知道,曹操聽說華佗要給他開顱,以為他是奸細,一刀殺了絕代名醫華佗,這是醫務工作者的悲哀,也是病人及醫生的莫大的損失,醫患關係緊張的典型案例!
而當前,醫德和職業操守,猶如雪崩般垮塌。患者“刺醫案”不時見諸媒體。
而仔細分析,醫療、醫藥與社會群體關係的緊張,實際上是工業、商業、現代醫學、醫療服務上百年發展負麵效應的積累,及人類社會發展麵臨著的一個節點。
醫療衛生服務不再是一門技藝、科學或者醫道醫術。“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沒有名醫,而隻有大醫院的時代。”
醫院像是一個大企業和大團隊在運營。診斷和治療越來越依賴設備器械、化學分析和藥品;一項又一項檢查化驗、處方和銷售藥品、付款住院理療手術,越來越像流水線上的生產。同時,費用也越來越高。
在中國,“醫學與社會婚姻”、“醫生與患者之間信任”的明顯破裂,出現於上個世紀90年代。醫學與醫療衛生服務整體上受到醫藥商業和自身利益巨大力量牽引,先出現若幹裂痕,繼而發生傾斜。在此後十多年間,醫德和職業操守,猶如雪崩一般紛紛垮塌。
醫療的藝術同人類曆史一樣久遠。
望、聞、問、切,後世謂之“四診”。而現在,望,就是看患者的身份地位;問,問你怎麼來的?開車還是自己走來的,帶了多少錢?人們無法想象,醫生對著“錢”處方下藥,寫檢查化驗單,實施手術,暗地盤算著創收和拿回扣的數字。而且,這並非個別。
而作為藍山醫改新政推行的排頭兵——藍山縣中心醫院,在全麵落實縣醫改政策的同時更是積極主動適應醫改,全麵創新管理模式,在醫療糾紛處理等方麵屢出新招,收到良好效果。
“50+600”支付模式改革意味著醫療中,以前“醫”、“患”雙方間非常常見的經濟“矛盾”不複存在,費用上“醫”、“患”雙方不再產生直接衝突,加上醫院今年繼續引入第三方大力調解機製,大力實施“分片包幹、提前介入、聯係鄉鎮”等新舉措,在正確處理醫療糾紛,化解醫患矛盾,改善醫患關係上取得了明顯成效。2013年,中心醫院醫療糾紛事件同比減少了37%,醫療糾紛調解成功率達到96%,同比上升近10個百分點,“醫鬧”等擾亂醫院醫療秩序的現象得到了有效遏製,有力地維護了醫患雙方合法權益,得到了醫患雙方的一致認可。
現在專家們論及醫生的職業道德,經常談到《希波克拉底誓詞》。
《希波克拉底誓詞》一直流傳至今,作為醫學和醫生職業道德與規範。踏進醫學門檻時,新醫生需要在阿波羅、阿斯克雷庇亞等衛生與健康眾神之前宣誓,那齊齊發出的一聲聲朗音,會使人長久不忘。
看一看《誓詞》的一些內容:
吾將盡吾之能力與智慧,以己之才幫助病患,戒用醫術對任何人等以毒害和妄為。吾將以聖潔與神聖為懷,終生不渝。無論何時登堂入室,吾都將以病人安危為念,逃避不善之舉。無論遇自由人或奴隸,吾都將戒絕濫用職權,或放縱於男女之情。無論所見所聞何事,無論職業情況還是個人隱私,都不應泄漏,吾將嚴守秘密,不予外傳。吾恪守此誓,絕不違背,將終生治病救人,永享世人之尊。如有違此言,將得報應。
而現在,每年由醫院院長帶頭重溫《希波克拉底誓詞》,已經成立藍山縣衛生係統的一種製度。
44.“為民醫生”的價值
上世紀80年代,曾經有一篇有趣的小說,說的是一個中年男人,某一天開始,他的腹股溝(也就是大腿根部)長了個腫塊。腫塊越來越大,酸、脹、疼。他掛號去看了普通外科。醫生看完之後,在他的門診病曆上龍飛鳳舞地寫下了診斷。這位病人拿到手一看,五雷轟頂。從字跡看,醫生的診斷是“癌”。
走出醫院大門,他被巨大的恐懼所包圍。因為在他看來,癌症就是不治之症的代名詞。他心灰意冷,守著自己的秘密,以臨終的心態去看身邊的世界,對事待人……直到他鼓起勇氣再次去看醫生時,醫生告訴他,那個字不是“癌”,是“疝”。而疝,用醫學的話說,不過是體內組織經先天或後天形成的孔道或薄弱之處,向身體表麵長出的突出物。
不知道作者寫這篇小說的本來用意是什麼。如果是針砭時弊,我們平時抱怨最多的,莫過於醫生的手跡龍飛鳳舞,似乎根本不想讓人看懂。不過,日漸風行的電子處方、電子病曆終有一天會消滅龍飛鳳舞。
婁底是湖南中西部不算太發達的城市。婁底中心醫院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出了個被稱為“為民醫生”的胡衛民。幾年來,眾多媒體都對他坎坷的遭遇作過報道,在全國激起了很大反響,引起人們持久的關注。
他不但在當地出名,連美國的《華爾街日報》也刊登過這位中國內地小城醫生的事跡,稱讚他免費舉辦預防高血壓的科普講座,向人們發放治療高血壓的廉價藥品等。通過互聯網向胡衛民醫生谘詢健康問題的人成千上萬,這使他深受當地低收入人群的景仰。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稱,胡衛民的努力使他聞名全國,但他所做的醫療科普工作卻使他在自己供職的醫院中成了被排斥對象。
胡衛民第一次提出辭職,是在2004年底。他在辭職信中寫道:我之所以提出辭職,是因為我痛恨醫療腐敗,對於醫院利用開單提成、藥品回扣、違規收費、巧立名目收費等不正之風來創收的做法十分不理解……
“醫院個別領導兩眼盯著的是病人的錢袋子,而我更加關注的是病人的健康,為什麼現在有些病人花錢多,病難好?我認為不是醫生的醫術下降了,而是醫德滑坡了!”
連胡衛民自己也沒有料到,他的憤然辭職,在婁底甚至在全國引起了軒然大波。
在藍山,也有向胡衛民一樣的“為民醫生”。
她是位殘疾人,但身殘誌不殘,經曆了命運的坎坷後,她堅信要做自己人生的“信天翁”。如今,她已是藍山頗具名望的名醫。從醫21年,一次次將病人從死亡線上奪回;百餘麵錦旗,記錄了她妙手仁心背後的不凡經曆;一年365天,時光印刻下的是她那忙碌的身影。21年來,她對醫療事業的熱愛,和對救死扶傷理念的堅定與執著,時時感動著藍山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