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被誤解的醫生(3 / 3)

當時,藥品和醫材經銷商為了銷售藥品和醫材,直接到醫院藥房推銷,直接發放藥品回扣。90年代中期,大大小小的藥販子充當醫藥代表,並成為一種社會職業。他們進入醫院與醫生麵對麵接觸,公開發放回扣,導致藥品價格迅速攀升;有的翻到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又到月初,醫藥代表到醫院向醫生發放“藥品推介費”,醫生們私下議論,誰的“刀”利害,張屠夫,李屠夫,醫生們互稱屠夫。

在一次會上,吳友忠實在按捺不住對醫藥行業裏不正之風的憤慨,公開聲稱:“藥品回扣之風公開盛行,致使藥品價格層層加碼後迅速攀升。眼下,此風更甚,就連醫生親屬生病都不在醫院拿藥。”

他進而大聲質問:在座的各位,你們說,哪個醫生沒拿過提成,沒吃過回扣……

在患者身上“動手”,就在誰身上“動刀”。這是藍山醫改的決心。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藥品、耗材實行公開招標製已成為醫療機構普遍采用的方式,直至當下已經十分規範嚴格。

但是,那些利令智昏的藥販子不擇手段、無孔不入,而一些醫務人員的道德滑坡又為他們提供了各種機會,所以,公開招標采購的方式並不是滴水不漏的“堤壩”,也不可能把藥品的價格完全控製住。

在藥品、醫材的采購、管理和使用的“鏈條”中,一些藥販子伺隙乘虛,利用進入招標後的藥品,直接賄賂醫務人員開大處方和所謂的“新特藥”,甚至采取統計處方的辦法,給醫生提成和“回扣”,把耗材直接交給醫生賣給病人使用,甚至發展到公開化。

一股按“統方”吃回扣、拿提成的暗流在醫療衛生行業湧動。

有一次,吳友忠發現一名醫生的處方總有一種藥品在上麵。他認為,這種現象不正常,裏麵一定有問題……

還有一次,一名外科大夫臨到手術室做手術時才提出來要用某種耗材,而這種耗材醫院恰恰沒有,外麵競有人打電話說是馬上就能送進來,這種反常現象的背後也可能有問題……

吳友忠還經常收到一些投訴信、舉報信。他感到,控製藥價、公開競標的方法並非萬能,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必須采取多種手段,才能實現有效的控製。既要把好藥品“進入關”,還要把好藥品“使用關”,否則,那些不良現象和風氣,就會禁而不止,杜而不絕。老百姓看病治療的成本、費用難以降下來。

特別是對一些醫生濫用藥的現象,吳友忠十分反感。這不僅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也是對患者的嚴重傷害。

作為業內人士都應該清楚,醫生應該按照生命科學的規律,遵循醫學的原則,提出合理治療患者疾病的臨床路徑和解決方案。可是我們的一些醫生卻偏偏不是這樣’一次檢查不行他要給你再來一次,一般的檢查不行,他要給你做高端檢查。通常的基本藥物即可治愈,他非要給你開高價藥、新特藥,讓你吃個夠。

醫生為什麼會濫用藥物?說白了,是利益的驅動。當失去健康的生命體一下淪落為弱者時,急切渴望著醫生的拯救。於是,無論怎樣的患者,總是懷著朝聖的心情來到醫院,在優越、從容掌控著某種能量與威嚴的從醫人麵前,像一隻低頭乞助的羔羊,敬畏地望著那些尊貴的醫護人員,隻能唯命是從。

而此時,如從醫人不是考慮著如何為病人解除痛苦,而是想著如何從病人身上宰割一刀肉來食之果腹,作為發財的機會,這不能不說是醫界的悲哀。

從醫人,你下得了手嗎?

吳友忠下不了手,他也不允許別人下手。他有一條“執政”的準繩:誰在患者身上“動手”,他就在誰身上“動刀”。

46.高價蘆筍片引發的思考

從常識上判斷,消費者是“上帝”。可在藥品這個特殊的市場中有醫院和醫生,才是“上帝之上”。已病不治,何能治人?

2010年5月,媒體報道的湖南湘雅二院的“高價蘆筍片”事件引起來了社會的熱議。

蘆筍片是一種癌症的輔助藥物,出廠價僅15.5元,賣給患者竟高達213元,其加價過程如同沒有製動裝置的過山車,令人眩暈。政府集中采購時,將蘆筍片的指導價定為135元;招標道程中,蘆筍片的招標價升為185.22元;醫院根據15%的藥品加成,最終以213元賣給了患者。

政府集中招標采購是一種壟斷,隻有過此門檻藥品才能進醫院。招標價已經是天花板價了——恰恰詮釋了壟斷才能獲取暴利的經濟學常識。

羅列這些數字,令人辛酸和憤懣。一旦患者檢查出癌症,就要大量的醫療費用,一些人為此傾家蕩產,而且往往最後落得人財兩空。有位業內的朋友說,癌症治療,無論死還是活,平均下來沒有10萬元是不行的。

醫生過分熱心地建議:患者需長期服用蘆筍片。

於是一個患者家屬,在藥費不堪重負之下,想法買便宜些的蘆筍片,節省點開支。通過各種關係,跑了好多地方,最終搞明白了中間加價的不太長的利益鏈條,並得知藥店之所以不賣蘆筍片,是因為醫院向代理商提出要求,進醫院就不許再批發給社會藥店。這個患者家屬冒著惹惱醫院醫生的風險,把此事披露給媒體。

高價蘆筍片在媒體上引起熱議時,吳友忠正在思考……

高價的蘆筍片並非國家基本藥物,但也是地方政府價格管理範圍的處方出廠價不高,而到患者手裏加價幾十倍,這在中國司空見慣,不是什麼新聞。如同礦難和官煤勾結在中國不算新聞一樣。

市場失靈的背後,是哪隻手在操弄?

藥品不同於一般商品。藥品最終的消費,取決於占市場份額80%的醫院,落在醫生開方的那支筆上。如果他們要求高藥價,如果他們需要從藥品的銷售中得到種種好處——這種逆市場導向直接的結果就是,所謂的流通環節隻能增多,不可能減少。藥價需要在一個個流通環節中“翻跟鬥”、“增值”,毫無疑問,這些都是為醫院和醫生牟利而設置的。

中國醫藥衛生體製,是一整套交互運作、各方配合得天衣無縫的商業體係,既是醫藥文化也是生活方式的反映。通過蘆筍片,人們已經清楚地看到藥價是受醫院、醫生自身利益的直接驅動——其實是相輔相成、一轉百轉倒製的關鍵。

從常識上判斷,消費者是“上帝”。可在藥品這個特殊的市場中有醫院和醫生,才是“上帝之上”。已病不治,何能治人?

再來看看,醫改方案提出的重點抓好的“五項改革”中,涉及醫藥的隻有一項,即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製度,其內容是:“建立科學合理的基本藥物遴選製度和藥物供應保障體係,基本藥物全部納入醫保報銷目錄”。

就這五方麵的改革來看,衛生醫療與醫藥、醫保的比例,大約為3:1:1.藥品的生產和流通,基本上屬於經濟體製範圍。我國醫藥行業三十年來的改革成就斐然,已經成為世界上的藥品生產大國和原料藥出口大國,總體上說,藥品生產和保障供應沒有太大的問題。

本來這是一個學科劃分上的問題,可以進一步研究。現在卻成了“阻擊”醫藥分業的第一道防線:公立醫院不僅壟斷醫療,還壟斷全國藥品的零售,這就難免有不能承受之重,充滿風險和變數。

稍微用心分析一下,強調醫和藥不能分業、分開運營的根本原因,是為了維護醫院從銷售藥品中的既得利益:一踏進醫院,就如同進了藥品專營店,醫生也就成了藥品的導購和銷售人員。

其實,背後真正的原因是醫院體製“綁架”著的中國藥業。根據短缺經濟學的理論,對供應不足行業的壟斷,可以通過計劃分配保證最大限度的公平,保證群眾最基本的需要。但最大的可能是,一大二公限製了各方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而政府財力不足,導致了整體性的停滯,使短缺現象長期無法改變。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公立醫院體係,顯然屬於此類。

目前,中國公立醫院的人數差不多為軍隊的幾倍。財政上的補貼不足,對公立醫院來說,大多入不敷出。即光靠醫療服務收入,不足以維持醫院運釉醫務從的收入。我們已經習慣於從一種角度和定式,去思考醫改問題,去思考醫和問題。

這裏有醫療衛生的財政籌資和投入機製,也有公立醫院管理上的痼疾。多世紀以來,基本不變的公立醫院管理經營機製,成熟到了缺少活力老化階段。

這種醫院體製“綁架”著的中國藥業,發展的環境會好嗎?

吳友忠認為,基本藥物是能滿足大部分人口衛生保健需要的藥物,它與合理用藥相結合。具體地說,作為基本藥物首先必須安全、有效、性價比高;其次應該供應充足、劑型合適、質量保證、藥品信息豐富、個人和社區都負擔得起。

197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藥品市場更新換代加快和藥品巨大浪費的情況,開始推薦一些國家製定基本藥物的做法,並以此作為該組織的一項戰略任務,同時於1981年建立了基本藥物行動委員會。WHO希望通過確定基本藥物,使其成員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成員國的大部分人口能得到基本藥物供應,降低醫療費用,促進合理用藥。

由於基本藥物製度在維護全民用藥權益和降低醫療費用方麵具有積極作用,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也開始將國家基本藥物製度作為國家藥品政策的核心,目前世界上有160多個國家擁有正式的基本藥物目錄,有105個國家製定了或正在製定國家基本藥物政策。

實施國家基本藥物製度是國際上的通用做法,也是解決我國目前醫藥衛生行業亂象的有效的、必要的措施。

醫療衛生事業關係億萬人民的健康,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幸福,是重大的民生問題。為實現醫療衛生體製改革目標,藍山縣於2010年12月31日在全縣25個鄉鎮衛生院全部實施了基本藥物製度及藥品零差率銷售,2011年元月份開始實行省網上平台集中招標采購藥品。基本藥物製度的實施為藍山醫改“10+100”就醫補償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使藍山縣在2010年12月31日起順利實施基本藥物製度,藍山縣物價局會同衛生局,共分三個組於2010年12月25日開始,對全縣25個鄉鎮衛生院的8704種藥品(中藥飲片除外)進行清倉核庫、並造冊登記。

2011年元月份開始,各鄉鎮衛生院都堅持了省網上平台集中招標采購藥品。在國家確定的基本藥物品種內,實行“兩個統一”,即統一與11家配送公司簽訂配送合同,統一確定了采購品種規格1005種。

基本藥物製度實施以來,收到了“群眾得實惠、政府得民心、衛生得發展”的三贏效果。全縣鄉鎮衛生院出現了醫院業務量上升,醫務人員積極性上升,群眾醫療負擔下降,醫療糾紛下降的兩升兩降局麵。據統計,2011年1-10月,鄉鎮衛生院門診18.4777萬人次,同比上升53%,門診次均費用35.52元,比去年減少36.02元,下降50%;住院人數8795人,同比下降11%,住院次均費用680.14元,比去年減少207.92元,下降23%。截止2011年10月底,全縣25個鄉鎮衛生院因費用下降和補償增加共為患者減少醫療負擔共1800萬元。實施基本藥物製度後鄉鎮衛生院“房子有了,藥價降了,醫生走了”的現象沒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