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初冬,在一次外出考察的座談會上,休息的間隙,有外地的朋友問我:“你們藍山縣的醫改究竟是怎麼改的?”其實,這個問題是個一兩句話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藍山縣醫改的推行,牽涉到方方麵麵,個中滋味,隻有深入其中的人才知道。我給這些朋友的回答常常不很圓滿,人家也大多沒有理解明白。後來,外地的許多朋友又幾次問起這個事情來,我心想:“何不寫本書,讓大家一看就明了?”於是,我萌生了就醫改的主題編本書的想法,這就是本書出版問世的機緣。
三年一瞬間。轉眼間,我們藍山縣的醫改工作已經進行了三年。這三年,我既是醫改的參與者,又是醫改見證者。雖然醫改的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將來還會有很多問題,但是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社會變革的根本力量來源於社會本身的運動規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關於醫改的內容更加讓我們歡欣鼓舞。《決定》指出,要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統籌推進醫療保險、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製綜合改革。其中特別指出要改革醫保的支付方式,健全醫保體係。
醫改之所以能夠回歸公益性的價值取向,說到底是由於多年來積攢的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解決這些矛盾也是發展的本質要求。這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大背景,也是醫改得以順利推進的大環境。
世界大勢,浩浩蕩蕩。人類發展的新模式、新理論正呼之欲出。中國的醫改,隻是這個大潮中的一股涓涓細流,而我們藍山縣對醫改的探索隻是這涓涓細流當中的一朵浪花。一滴水也能反射出整個太陽的光輝。雖然我們的很多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能有幸參與這麼一個大變革、大創新的時代下的醫改事業,我們倍感榮幸,相信我們會用自己的智慧和創造,找出一個保障人民健康的模式。
在此,我要感謝為本書的編著付出了智慧和辛勞的編委會,編委會成員群策群力,從策劃選題到後來的幾次審稿,都付出了大量的勞動;感謝魏湘江同誌為本書題寫書名;感謝馮德校同誌對本書采編工作的大力支持;縣委宣傳部提供的圖片資料,縣衛生局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和數據,藍山縣中心醫院的全力支持配合,我們一並表示感謝。因為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配合,就不可能有本書的麵世。
同時,在本書中還引用了一些專家和學者的觀點,在這裏一並表示感謝。
相信藍山縣的醫改,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
藍山縣政協主席 陳海潮
2014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