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崔氏聽到王充說出的書名愣愣打量著王充身著,不是道袍,不像是道家之人呐!
“小真人是何門何派?”
漢以前道家共有三本真經-道德經、南華真經、列子,東漢時期太平經盛行,於吉、張角、左慈乃至漢中五鬥米道皆以太平經為根基,道德經則幾乎失傳。崔氏聽到道德經,下意識的跟太平經聯係的一起。
何門何派?那不是道士,道士不吃葷腥,不嫁娶,好不容易回到封建社會,王充還想做個大地主娶個三妻四妾來著呢?王充趕緊擺手道:“夫人誤會啦!我不是道士。”
崔氏話一出口就有些後悔,如今道家正宗被朝廷打壓,此時問王充似乎有些犯忌,不過道家依舊受世家大族追捧,學道德經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那就有勞先生啦!”
道德經五千言,王充雖說不是背的滾瓜爛熟,可默寫下來還是沒問題,因為他穿越前信過一段道家,道德經亦研究過一段時間。
很顯然縹緲、晦澀的道德經對郭淮來說無疑於天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剛剛教授第一句,郭淮就瞪著大眼不解的問:“道什麼?名為什麼是非常名呢?難道說非要起個別出心裁的名字才可以嗎?”
道,道是什麼?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萬物之本,可以觸摸卻說不清楚,王充隻能簡單的解釋道:“現在的你可以把道理解為做人行事的方式,別人的行事方式可以模仿,但你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行事方式。”
“……”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補有餘。簡而言之就是把世家大族的利益分配給農民朝廷就能長久,反之幫助世家大族攫取農民的利益,天下就不會長久。比如袁大將軍以士族大家統治河北,雖然袁大將軍兵多將廣糧足可治下百姓卻民不聊生,一旦糧草盡失則兵散將叛,曹司空則不然殺邊讓導致整個兗州叛亂,可其手下士卒卻不離不棄,這就是天道與人道的區別。”
……
王充每日給郭淮講解道德經,作為交換王充每日跟郭淮一般跟崔氏學習尚書,早晨則負重跑步鍛煉身體。
這日剛剛跟郭淮負重跑步回來,老遠就聽到草舍內有人大聲喊叫:“這才幾日糧食與紙墨就用完了?夫人,你要知道如今我郭家已不是往日的郭家,破奴少爺已守孝四年,如果再守下去何時學成,何時可入官場?為郭氏計夫人,還是跟破奴少爺回塢堡吧!”
崔氏依舊聞聲道:“破奴剛守滿父孝,還有母孝未守完。”
剛剛那人冷哼:“夫人不會不知吧!大將軍去年已逝,大公子又與三公子不和,曹司空遲早會一統河北地,夫人此時還認為破奴少爺守孝六年能得到大將軍的賞識嗎?”
父母雙亡者守孝六年,完全是河北士族為討袁紹的歡心,真正守孝六年幾乎沒有,而如今袁大將軍已逝,那還有人再言守孝六年的?
崔氏卻鄭重的點頭,大漢以忠孝立國,袁紹守孝六年名滿天下,郭淮已守孝四年再有兩年就滿六年了,何況郭淮此時還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