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生的爺爺是隨生母從外鄉漂流到石榴村後,改嫁給當地一戶張姓農民並成為其繼子。
張榮生的爺爺成年後在此處成家,可謂是一貧如洗,好在新中國已經成立,國家開始複興,好曰子一天天邁進。
傳到張榮生這一代,正敢上改革開放的好政策,農民終於可以自己當家作主,分田到戶。
家裏的日子雖然不是很寬裕,還過的僅巴巴的,但生活有了保障至少不會餓肚子。隻是一年到頭沒有幾個餘錢而已,當然為了過年過節有肉吃,養雞,養豬那可少不了。
石榴村,山地貧瘠,以石頭山為主。每逢過年過節,張榮生便會到門前的石榴江去摸點魚蝦,如果運氣好也能抓幾隻甲魚來打打牙祭,改善一下生活。
劉根秀和女兒談話間,張榮生扛著一把鋤頭從田間地頭回來,見丈母娘來了,上前問候了一聲,然後拿著魚網下河摸魚去了,一個小時之後滿載而歸。
飯桌前,劉根秀看著懷裏的外甥,眼淚嘩嘩的流了下來。
劉根秀經過長時間的心裏鬥爭,終於對王三妹和張榮生說道:“榮生,這孩子媽要抱走,你爸爸是醫生,這孩子身體弱多病,長期下去可怎麼行。”
“你們考慮一下,下午我便回去,”
張榮生和王三妹聽母親這麼一說,臉色變得沉重起來,但最後還是無奈的答應了。
下午3點半鍾,經王三妹和丈夫商意後,答應了母親提出的意見劉根秀決定抱著外甥回自己家領養。
王三妹用編織袋裝了兩尾半斤來重的大鯉魚,讓母親帶回去給爸爸,弟妹們吃。
王三妹把母親送到對麵的馬路上,然後又送了五六裏的路才反回,看著自己的孩子被母親領走,她也不忍。”
張榮生坐在大廳側的椅子上,臉色微沉,一口接一口的抽著煙,偶爾歎上一口氣。
王三妹站在路旁目送著母親離,直到她的背影消失在遠處的路彎,才轉身回家。
劉根秀雙手抱著外甥,那個裝著兩尾魚的編織袋綁在腰上,看著懷裏的小外甥她親了又親,微微一笑,顯現出眼角的“魚尾紋。”
劉根秀被太陽曬的幼黑的臉,她雖然在笑,但臉上卻顯現了些不安和憂愁,她本來隻是來看女兒的,並未沒想過要把外甥抱回去撫養。
可是當她聽女兒說這孩子體弱多病,又見他因為營養不良瘦弱異常,就心疼不已,心裏暗暗決定下來要帶走他。
劉根秀事先並沒有和丈夫商量過,雖然他們六個子女已長大成人,但如果丈夫不同意又該怎麼辦了。
馬路上仍然是烈日炎炎,偶爾從田野上吹過來一陣清風就會吹起了馬路上厚厚的灰塵,“在路邊飛揚”落到旁邊的田地裏。
路兩邊稻田裏的稻穀已經快要熟了,黃橙橙一片。
劉根秀對外甥道:“你看,今年可又是一個豐收年。”
張楓用他那對黑亮的大眼睛望著外婆,心中一定在想您是誰呀!要帶我去哪裏,又或許他什麼都不懂,隻是在他眼睛裏多了一個陌生麵孔,正好奇的觀察著了。
劉根秀走的很快因為天氣實在太熱了,她怕孩子受不了,偶爾也在樹蔭下或橋底躲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