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上坑村小學(1 / 3)

時間過的真快,老天似乎開了一個玩笑,張楓己經十五歲了,也從小學畢業,升入初中,接受高年級教育。

因為學費原因,他遲了兩天到學校去報名,初中校園地址,位於冮邊鎮,鎮中心,離石榴村十五裏路。

今天是9月3日,張榮生才帶著兒子去學校報名,做為父親,“他多麼希望兒子能成才,為這個己經貧窮了三代的家族帶來一些希望,盡管學費還是求妻舅給擔保的,但他真的不想看著自己的兒子失學。”

張楓坐在自行車後坐,看著父親奮力的騎著自行車,心中滿是感激,這輛鳳凰牌雙杠自行車已經很舊了,還是張榮生結婚的時候買的,算算時間已跟了他十五年,比張楓數歲還大幾個月,不過修了好多次了,總算還能騎,隻是車架因為鬆動,大老遠就能聽到車架鋼鐵磨擦著,哢搭哢搭的聲音。

江邊鎮,江邊中學,是鎮上唯一的一所中學,無論是上坑小學,石榴小學,還有鎮周邊幾十個大村小隊的小學畢業生,都將進入江邊中學就讀。

自建立已來,到現在為止,大約已經有二三十年的曆史了,相對來說江邊中學在教學上,已經快跟得上縣區中學了。

江邊中學位於,江邊鎮中心左側,一空坪之中,後麵則是一片針葉鬆樹林,地麵中高周低,有兩棟七層高的學生宿舍,男女分開各占一棟,老師辦公室一間,教師宿舍一間,大食堂一座,中間有個很大的花園式廣場,有籃球場和乒乓球桌。綠草地,花壇等……。

校園門口有點朝著村邊,張楓站在中學門口,兩年前,他讀三年級的時候來鎮中心小學參加運動會的時候,和同學來過這裏一趟,但不能進裏麵參觀,隻在門口轉了一圈就走了,“對這這所中學記憶最深的就是門口那扇,塗著紅色油漆的大鐵門,有一種威嚴感,再加上校園四周高兩三米的圍牆,把它圍繞的像鐵桶似般,仿佛一所監獄一樣,給張楓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現在的張楓又站在了這扇塗著紅色油漆的大鐵門前,但這次張楓不隻是來看看而已,而是要住進裏麵,成為其中一員學生和老師,同學生活在一起,“學校門口的那兩扇黑油漆的大鐵門似乎永遠關著,不過也差不多,”學生進出走的是側門,進出要經過保安檢查,隻有在車輛進出的時候才被打開。

因為離家太遠,張楓要在學校寄宿,每個星期進出兩次,從星期五,下午三點半放學回來,然後到星期一下午六點之前進入校園,五天之內不能邁出校園半步,除非有特別情況,當然住在校園周圍的可以回家吃住,下課後隨便進出,隻需給保安看一下外宿證而已。

張楓的四舅王大誌,是江邊中學音樂教師,幾年前王大誌從市區師範大學畢業後,分配到石榴村小學,教了幾年語文,後來通過老師的引薦,進入了江邊中學當數學老師。

王大誌一直熱忠於歌唱,半年後,辭去了在江邊中學的老師的職位,去市裏報考了一所音樂學院,當時王大誌手中一空二白,被學校錄取後,交了半年的學費,身上已無分文,家裏條件並不好,又不想問家裏要錢,最後得到班主任和助教老師的資助,成功的念完了三年的音樂課。

王大誌是個善於交際的人,朋友很多,從音樂學校畢業後,他沒有回家,在縣城混了一年沒有工作,本想通過老師引薦進入縣城第一高中做一名音樂老師,但由於他讀的是私立學校,沒通過審核最後又回到了江邊中學,成了一名音樂老師。

由於他的小提琴拉的非常出色,馬上在學校傳開了,人氣大升,還被其它學校請去演出和排節目,張楓能上初中也是得到了王大誌的資助,因為初中和小學不一樣,不可能歉著生活費來上學,所以張楓很感謝他的四舅。

從學校報了名出來,張榮生在校門口的小賣部買了一張草席,然後給了兒子五塊錢,對他說道:“小楓,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不要和同學吵口打架。”

他從父親手中接過生活用品,走進校園,張榮生才放心騎著自行車回家去。

張楓比別人遲了兩天到學校,還沒有分配宿舍,隻能一把生活用品暫時給四舅保管,明天才正式上課,於是在學校轉轉熟悉一下新校園的環境。

他通過觀察,才知道初中和小學完全不一樣。

首先學生多,有好幾百上千名同學,就初一年級,就分為七個小班,每個班級互不相幹,各有個的門團體和班主任,每班大約三四十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