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允厚蛋疼無比的道:“各地常平倉和預備倉早在崇禎十年的時候就已經通過高價收來來對糧價進行保護了,此時貿然出手打壓,隻怕真個會出大亂子。”
糧價確實不能再低了,再低就他娘的該崩盤了!
崇禎皇帝剛剛繼位的時候,糧價已經達到了一兩銀子一石的高位——萬曆年間,每石米合銀五錢,洪武年間更是四錢左右不到五錢的價位。
據《河間誌》卷三記載:“一夫耕田三五十畝,畝收麥一石以上。”夏麥秋粟合起來還是兩石。
這麼計算一下的話,一家耕三十畝地,可以得到六十石的糧食,在洪武年間的收入約為三十兩左右,到了崇禎初年的時候就已經值六十兩了。
一兩白銀折合人民幣668元,六十兩的銀子約合人民幣四萬多點兒——崇禎皇帝穿越前,很多二線城市的工資都不到四千元每月。
問題在於,大明的物價低的令人發指,通過萬曆年沈榜寫的《宛署雜記》可以看出,活肥雞一隻的價格為白銀四分。
一隻活肥雞的價格為四分銀子,折合人民幣6元,一斤大米三文不到的價格,折合人民幣才175元,大致相當於崇禎皇帝穿越前的物價。
就算是到了崇禎年間,物價有所上漲,但是還沒有來得及徹底漲起來,就被崇禎皇帝給打壓了下去——通過藩國購買的大量糧食,直接讓民間大量囤糧的豪商虧到吐血。
如果單純的從紙麵數據上來看,這個糧價還有打壓的空間,最起碼從現在的每石一兩銀子打壓到五錢銀子是沒有什麼太大問題的。
但是要真有哪個穿越者敢這麼幹,那才是真正的傻逼。
就像崇禎皇帝剛剛穿越之時就定下了以下百姓,尤其是農民為基本盤的原因一樣,大明的豪商是多,土地兼並嚴重,大土主也多的一逼,但是更多的還是自己家有田的普通百姓!
糧貴傷農,糧賤更傷農!
崇禎皇帝可以在災什麼的導致物價上漲時出手打壓,因為這時候糧貴,傷到的就是大量的普通百姓,打壓下糧價傷到了豪商和大地主反而沒什麼關係。
普通百姓不亂,那些人再亂也出不了什麼大亂子。
但是現在的情況跟崇禎皇帝剛剛登基時又有所不同。
現在的問題在於,隨著皇家學院流出來的良種還有外藩購入的大量糧食已經把糧食的價格給打壓到了一個低點,比崇禎皇帝剛登基時已經低了一倍,比萬曆時都要低一些。
即便如此,現在的物價和糧價還在一個緩慢降低的過程當中——尤其是隨著卜失兔汗和卓裏克圖汗,還有察哈爾部的內附,遼東和奴爾幹都司的收複,大量的牛羊開始湧入到市場上,肉價的降低進一步帶動了糧價的降低。
這時候如果再出手打壓糧價,傷到的已經不是那些地主和豪商了,而是連真正種地的百姓都傷到了。
當糧食不值錢的時候會出現什麼情況?
不是一部分百姓不耕種了,而是所有人都不會再想著耕種,或者把種出來的糧食燒掉以人為的抬高糧價。
但是不管哪一種現象的出現,對於現在的大明來,都絕對不是什麼好現象。
大明不是後世的朝,並沒有那麼強的風險調控能力,一個不慎就是翻地覆的局麵,讓崇禎皇帝辛辛苦苦才打開的局麵徹底玩完。
人為的打壓糧價,將大量的人口從土地上麵解放出來從而快速完成工業化的法子不是不可以,而且有兩家堂口都這麼幹過。
這麼幹的兩家堂口,一家叫蘇聯,另一家叫種花家,這兩家都被扯到了蛋,隻是蘇聯沒扛過去,被生生的扯死了,種花家的長老比較牛逼,感冒過後照樣浪的飛起。
事實證明,扯到蛋的後果很嚴重,尤其是在大明還不具備強大的風險調控能力的情況下,這麼幹就真的是在作死了。
沉吟了半晌之後,崇禎皇帝才開口道:“糧價斷然不可再出手打壓了,百姓耕種已然不易,朝廷身為百姓父母再出手打壓,實在是不過去,倒不如想一想溫愛卿剛才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