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必先安內在某種程度上來是正確的,遊擊戰和敵後麻雀戰更是正確中的正確。
但是這份正確是建立在某些特殊條件下,比如足夠大的戰略縱深。
兔子家的地盤夠大夠廣,甚至於毛熊家的地盤也足夠大,就算是再退一步,阿三哥的地盤也能湊合著玩一玩。
英格蘭想要玩這種戰術,基本上屬於做夢。
尤其是讓克倫威爾想不到的是,大明還真就把所有英格蘭人都給抓了——大明現在缺勞工缺的眼睛都快紅了,放著這麼多的英格蘭勞工不抓起來用,難道要用大明百姓?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是刻意忽略掉英格蘭軍隊並不受英格蘭平民歡迎這件事,在失去了賴以為生的群眾土壤之後,克倫威爾的謀劃注定要成空。
隻不過,讓克倫威爾和查理一世都鬆了一口氣的是,大明軍隊向前推進的步伐忽然慢了起來。
站在崇禎皇帝的角度來看,自然是恨不得一就推平整個英格蘭,然而比較操蛋的是大明軍隊裏麵,很多衛所士卒們的心理狀態有些不容樂觀。
內行廠派到軍中的監軍太監們在沈振江被賜自盡之後就奉命暗中進行了調查,調查的結果讓人觸目驚心。
軍中的高層和中層還好一些,基本上都能夠理解崇禎皇帝為什麼要賜死沈振江,而低層的將領和校尉們,尤其是最底層的士卒,則是普遍抱著對沈振江的同情。
換言之,如果下達這份命令的不是崇禎皇帝,哪怕是換成五軍都督府的大頭子張之極,這件事情都很有可能會搞出一大堆的嘩變出來。
沈振江自知該死,南禦林衛的士卒也認同這一點,然而這是當事人的角度——自己家指揮使臨陣抗命,自然是該死。
然而在其他士卒們的心裏,為大明盡忠,替皇帝效死,原本應該是得到褒獎的,為什麼還要賜死這麼忠心耿耿的指揮使?
而士卒們到現在都沒有產生嘩變,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崇禎皇帝這些年累積下來的威望,壓的軍中所有人都不敢有二心。
但是,重壓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手段,如果是的話,秦不會二世而亡,漢也不會亡於恒靈,唐也不會亡於安史。
所以這件事必須得妥善解決,除了在軍報裏麵公開明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外,內行廠派出去的那些監軍太監們也忙成了狗——必須得保證軍中所有人的思想不出問題。
除此之外,還要進行正常的軍隊換防,更要從大明本土抽調足夠的士卒來重建南禦林衛,一大堆的破事兒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大明進攻的腳步,讓張之極能夠提前幾個月平定英格蘭的預言破了產。
李鴻基算是嗨起來了,雖然不知道為什麼總是瞧著那個叫吳三桂的家夥不順眼,但是這並不影響兩個人一起帶著軍隊向前推進。
事實上,兩個都不能算是什麼好鳥的家夥湊在一起,在某一方麵簡直就是臭味相投的存在——麵對英格蘭蠻子躲進山裏的情況,兩個缺德貨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放火燒山。
一身標準的大明衛所指揮使打扮的吳三桂扶了扶架在鼻梁上的墨鏡,瞧著火勢越來越大的山包,突然感慨道:“你,咱們要是在大明放這麼大的火,會怎麼樣?”
李鴻基斜了吳三桂一眼,冷笑道:“你有膽子就盡管試試,地方官府倒是管不到你,可是你覺得軍法會饒得了你?別忘了,現役軍人犯法,可是要上軍事審判的!”
吳三桂道:“我當然沒那個膽子,想必你也沒有。所以現在放火燒山的機會才顯得如此難得,爽快啊。”
李鴻基道:“抱歉,我對放山燒山沒啥興趣,在新明島那個破地方,燒的山多了去,也不差這一個山包。倒是你,抓緊機會享受放火燒山的爽快吧,回去就沒機會了。”
環境被大肆破壞的後果,皇家學院早就給出了結論,也正是因為如此,《大明律·刑律》裏麵也寫的很清楚,放火燒山,牢底坐穿——是真正的牢底坐穿,隻要進去就不用再想著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