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這些爆炸新聞時給人們帶來的超娛樂快感,是什麼評書戲曲都無法比擬的,所以當人們談起關於皇帝秘聞、後宮豔史這些道消息時,永遠眼睛放光、吐沫四濺、神情亢奮,似乎他們都是親眼所見。
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大明的百姓自然也不可能免俗,隻是崇禎皇帝的威望太高,而且愛民的政策一個接一個,所以民間從來就沒有人傳崇禎皇帝後宮的道消息而已。
自發的不傳不信,比起官府強製來,不知道要強上多少倍——最起碼,崇禎皇帝未必就比正德皇帝和啟皇帝強到哪兒去,偏偏形象上功蓋三皇德配五帝。
至於某些傳言那裏是龍脈的道消息,基本上都被大明百姓們無視了。
龍脈?讓五軍都督府派大軍把蠻子們殺光,然後挖地三尺的破壞,看那地方還能不能出現龍脈!
“朕自有苦衷”
短短的五個字,就是崇禎皇帝回複給這些萬民書的回信,而且所有的萬民書都是崇禎皇帝親自回複的,沒有用任何人代筆。
一半,留一半,模模糊糊的讓老百姓自己去猜,崇禎皇帝這一手直接就打中了民間百姓們的命門——還有樣兒的花邊消息比皇帝親筆回信有苦衷更勁爆!
那些萬民書無一例外的被民間收藏供奉了起來。
而民間的這些舉動也再一次給官場和軍方敲響了警鍾。
沒錯,就是警鍾,崇禎皇帝在民間的形象和威望第一次如此直觀的體現了出來,較之以前移民、開海、征兵等等都要更加的鮮明萬分!
傳統社會中,永遠有那麼一類讀書人,雖然身無分文卻心憂下,即便終生不第也不甘心放棄“致君堯舜”的宏大理想,因為聖人告訴他們,這是士人活著的唯一目的。
在此之前,或者還有許多人詬病崇禎皇帝的施政太過於狠辣,然而崇禎皇帝在民間的形象和威望,就如同一記狠狠的耳光一樣,直接而響亮的甩在了所有人的臉上——功蓋堯舜!
民間自發的組織起了一支足足有五萬人的遠征軍!
對於大明的民間來,想要拉起一支軍隊估計比任何一個朝代都容易,因為大明的人口基數在那裏擺著,再加上“士不教不得征”的條令,民間尚武之風極濃,壯齡男子別管有沒有上戰場上可能,也是都接受過軍事訓練的。
這五萬人的遠征軍不打算幹別的,就是認準了莫臥兒和奧斯曼土耳其,打算去幹死那兩個國家,然後替崇禎皇帝把那塊地方搶到手。
當然,這件事情的背後少不了錦衣衛和東廠還有五軍都督府的暗中出力,就連兵部和戶部也在暗中出力,否則一旦超過幾百個青壯集結,地方官府就該發瘋了,更何況是五萬人。
這五十萬人自己嘲笑自己為“***”,因為五萬大軍不僅僅自帶幹糧和補給,連戰馬和武器裝備都是自己掏錢購買的。
在某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殺牛宰羊祭旗之後,這十萬“自幹軍”就風蕭蕭兮易水寒,遠征西域兮搶地盤!
正在跟奧斯曼土耳其互懟的奧則朗布感覺要麼是自己瘋了,要麼就是那個該死的大明帝國瘋了——莫臥兒現在是大明帝國的藩屬國啊!向著藩屬國下手,還要不要臉了啊!
然而奧則朗布想再多也沒有什麼鳥用,這五萬大軍不是五萬個屁都不懂的莊稼漢,而是五萬個接受過大明正規軍事訓練的青壯。
換用最直接的法吧,這五萬青壯雖然比之一級戰備衛所的士卒素質差了一大截,但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補充進入大明帝國的二級後備衛所。
欲哭無淚的奧則朗布揮退了所有人之後,才歎了一口氣,對唯一留了下來的甲一開口道:“現在大明帝國雖然派兵攻打我們,該怎麼辦?”
甲一沉默了半晌之後,才在紙上寫道:“您的計劃是什麼?”
奧則朗布又是一聲長歎,沉默了半晌之後才道:“要麼就放棄莫臥兒這邊的土地,全力進攻奧斯曼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