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國北部,伊德利卜省。
伊德利卜是敘國北部伊德利卜省的省會,連接哈拉卜平原與阿西河河穀,這是反對武裝最後的占領地。
這些年,因為西方集團的牽製,敘國軍方一直未能將伊德利卜收複。
反對武裝也借助停火協議,躲在這裏養精蓄銳(苟延殘喘),由於西方集團的支持,這裏成為各種武裝盤踞的主要地點。
長期的戰亂,武裝家屬,難民北上湧入這裏,如今伊德利卜的人口已經暴漲到280萬,盤踞各種武裝8萬人。
由於擔心難民問題,土國和俄國對這裏的意見不一,加上西方集團拖著,這裏成為各種武裝分子活動的天堂。
以為背靠地中海和土國邊境,西方集團可以輕鬆對這裏支援武器彈藥。
此時伊德利卜一個基地裏,一個小房間內端坐著兩人,一名帶著黑框眼鏡,半地中海絕頂,頭發有些花白的老男人,另一名金發,鷹鉤鼻的白人,看起來隻有三十多歲。
老男人就是阿卜杜·希塞特,敘國著名學者和政治人物,敘國委員會主席,在戰爭爆發以後,作為一支反對武裝的首領之一。
而三十多歲的白人,名叫西姆,是美國派過來的‘軍事顧問’。
希塞特看著西姆,目光也帶著尊敬,不敢造次。名義上,西姆是他的顧問,實際上他也知道,西姆代表的是他背後的西方集團。
在過去兩個月,在西姆的各種指令和幫助下,他們所在的反對武裝已經吞並伊德利卜內最大的兩個武裝,其他小武裝也在慢慢收攏。
接連的勝利,讓希塞特感覺前所未有的強大,也讓他對西姆敬佩不已。
如今的伊德利卜,由他統領的武裝隊伍勢力最大,往日反對武裝一盤散沙,犬牙交錯的狀況,也開始好轉。
他們也得到不少裝備,說不定還能對軍方進行反攻,隻要能與敘國東北部的武裝會合,打破孤立的狀況,他們的形勢能瞬間變好。
“現在整合了幾家武裝,伊德利卜地帶,我們一家獨大,接下來是東山再起的時候,為我們的隊伍取一個新名字吧。”西姆說道。
“我們為自由而戰,叫‘自由之翼’是最合適的。”希塞特笑道。
“還不錯的名字。”西姆細細咀嚼了‘自由之翼’這個名字,輕輕點頭。
“接下來我們打哪?”希塞特問道。他是學者,對戰術有了解,專門研究東方和西方文化,他自然學到很多關於曆史戰爭的事。
但西姆是西方集團派來的,他也必須要谘詢西姆的意見,才能下達命令。
“哈拉卜。”西姆點了點地圖上的標記。
重鎮哈拉卜。
當年敘國戰事的轉折點,就是哈拉卜戰役。
這一戰,讓敘國軍方收複哈拉卜,切斷他們與敘國東北部武裝的聯係,讓伊德利卜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反對武裝的地盤,也因為這一戰被分割、削弱。
當年哈拉卜戰役,敘國軍方戰場指揮風格劇變。
敘軍方針對反對武裝占領區采取分割包圍、穿插襲擊、圍三闕一的戰術,步步為營,分區奪占。
在他們反應過來時,敘軍已經掌控哈拉卜。
而那場戰役的戰術,就是典型的東方某個大國的戰術。
事後他們才知道,那場戰役,確實在某個大國派往敘國‘學習’的軍事顧問策劃的,取得的戰果就是被敘軍一舉奪回的哈拉卜。
得知消息的西方集團氣得夠嗆,但也意識到某個大國可怕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