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後記(1 / 1)

花心血修改並出版一部三十年前的手稿,是需要勇氣和決心的,主要是這樣做是否值得。但無論怎麼說,我還是這樣做了,還是讓這個三十年來都未曾長大的小毛孩兒與大家見麵了,這也是知天命之年後邁出的戰勝自我的一步。

《情絲恨縷》初稿於一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較為盛行的年月,描寫的也是一個傷痕累累的年月裏的一段帶著累累傷痕的故事。雖然這段歲月並不長久,但它畢竟存在過,畢竟在中國社會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出現過,這是不爭的事實。在那段歲月裏,貧窮和愚昧並存,除了空氣而外,所有物質都得憑票供應,糧票、布票、肉票煤炭票,糖票、酒票、煙票燈油票;凡需購物,必先有票。在那個年月裏,除了一部刑法以外,再沒有其他法律,評判是非和決定人物命運全是個人說了算。說你是好人,你肯定就是好人;說你是壞人,你一定就是壞人。特別是在窮鄉僻壤的邊遠農村,集體生產,一切皆姓“公”,思想和人身都全被禁錮了的農民朋友們隻能是靠分糧吃飯。多走一步路將會受批判,亂說一句話可以掉腦袋。更何況,山高皇帝遠,什麼事情都是可以發生的,任何結果都是可能存在的。書中人物、故事情節等雖均純屬虛構,但此類現象在那樣的年月卻比比皆是,這也是寫作此書的動因之一。

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用文學的手法去描寫一段現實生活中曾經有過的現實,是文學的責任,更是一個為文學而努力著的人的責任。

農業、農村、農民,近幾年已被中央作為工作重點提上了議事日程。如今的農村,既是占中國總人口三分之二的農民們的家園,還是樂園、花園、天然大氧吧。特別是隨著人治和貧困歲月的結束,法治和民主時代以及小康社會的到來,《情絲恨縷》中所描寫的前進大隊的情景和現象是一去不會再複返的了,但我們回過頭去看看那段曆史,讀讀描寫那個時代的作品,應該還是會有所裨益的。至少,它在讓從那個歲月走過來的人感到心靈隱作痛的同時,也還能啟發所有的人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如前所述,《情絲恨縷》一直就是個小毛孩兒,今天和大家見麵,仍未長大。既是孩子,就難免毛病多多,瑕疵不少,還望大家在慢慢認識它的同時,多多擔待和提攜。

是為跋。

作者

二〇一〇年仲夏於閬中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