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七章 協防上海(2 / 2)

這個頭銜可不是浙江巡撫衙門或者閩浙總督衙門之類地方官府頒發給他的,也不是朝廷吏部對他的任命,而是鹹豐帝直接用聖旨委任。

不管是哪一個等級的團練大臣,不管他是督辦還是會辦還是說協辦,他們都是鹹豐皇帝親自任命的,乃是正兒八經的欽差大臣。

所以林哲這個‘協同浙江巡撫辦理團練事宜’,也可以直接簡稱為‘團練大臣’或者是‘欽差團練大臣’。

這欽差團練大臣和地方官員以及朝廷的其他將領都沒有直接聯係,連同為欽差,專管軍務的向榮都管不到林哲頭上來,至於江蘇巡撫、兩江總督就更加沒這個權利了。

而浙江巡撫黃宗漢的話,他也不能以浙江巡撫的身為來管林哲,隻能以‘督辦浙江團練事宜’的身份來管林哲,但是這種關係也不是直接統屬關係,而是一個為主要,一個為次要的協同關係。

嚴格上來說,就算是黃宗漢,他也沒有權力直接命令林哲率軍攻打那裏,隻能是商量著辦。

說的稍微誇張一些,那就是當今國內除了鹹豐帝意外,這天下間就沒人可以給林哲下直接的作戰命令!

所以你別看團練大臣沒有任何的地方實際權力,除了給你一個辦團練的名義以外啥都沒有,但是也是有好處的,那就是天下之大,除了鹹豐帝就沒人能管你了。

林哲愛打太平軍就打太平軍,不想打了直接搬起板凳看戲,其他人除了上奏章彈劾林哲外也隻能幹瞪眼。

人家曾國藩為什麼搞起湘軍後就這麼強勢了,就是因為人家除了手握重兵外,還是個欽差大臣,其他人都管不到他頭上來。

所以你可以在史書裏看見諸多總督、團練大臣同聚某地共商軍務,但是絕對看不見某某總督,專辦軍務的欽差大臣直接向某個團練大臣下達命令的,甚至到了後期,那些手握重兵的團練大臣直接管轄地方巡撫、總督。

曾國藩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對於現在的林哲來說,其實他頭頂上的這個團練大臣的名頭還是相當有用的。

許乃釗自然也是清楚這一點,所以他並沒有打算強求林哲去鎮江,但是他也不甘心直接放餘勝軍這支強軍離開江蘇啊。

要知道如今江蘇尤其是江南這邊軍務甚緊,向榮壓力大,他許乃釗的壓力也大。

林哲籌辦餘勝軍遇上了諸多困難,他許乃釗這個江蘇巡撫豈又容易了,許乃釗麵臨的困難比林哲的多多了,別的不說,光光是江蘇雲集的眾多清軍的吃喝就夠他許乃釗愁白頭發了。

這些清軍名義上是由朝廷拔給軍需,但朝廷戶部裏的庫房現在連銀渣子都沒有了,這幾年數以千萬計的軍費幾乎壓榨了清廷所有收入,戶部的錢根本就不足各地清軍所需。

既然朝廷戶部沒錢,但是這軍費也不能不給啊,同時由於江北、江南兩座大營都在江蘇境內,雖然說朝廷已經讓各省分別協餉給江蘇方麵,但是還是遠遠不夠。

清朝的厘捐是怎麼開始的,就是江蘇這邊因為軍費奇缺,為了解決軍費而開設的,而江蘇這邊開設後才迅速推廣到全國。

軍費壓力,鎮江遲遲沒能奪回來,江寧和揚州的太平軍雲集,先前的上海失陷,諸多事務幾乎是壓的許乃釗喘不過氣來。

要說當代清廷諸多官員承擔的壓力,許乃釗的壓力足以排的上前五,當然也有比他壓力更龐大,處境更悲劇的人,比如說欽差大臣,籌辦並負責江南大營的向榮。

反正這年頭,在江蘇這一片當官的個個都比較悲劇,尤其是前後數任江蘇巡撫都當不久,不是被殺就是被革職,反倒是江蘇巡撫的頂頭上司怡良穩當當的當了足足四年兩江總督。

在江蘇這片打仗的將領也不好過,比如向榮,比如琦善,他們的自身兵力不足,而1853年時期的太平軍又非常凶猛,搞得他們隻能龜縮不出。

更關鍵的是隨著太平軍北伐,被嚇破膽的鹹豐帝老式給他們傳達命令,要求他們盡快攻克江寧,殲滅太平軍之類的。

1853年時期的江蘇地麵上清廷官員,甭管文武,個個都過的挺悲催的!

在這種情況下,許乃釗想要留下餘勝軍這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也就理所當然了,讓林哲去鎮江和太平軍死磕估計沒戲,但是如果讓林哲幫著駐防蘇鬆太地區的話,那麼自己就能夠騰出更多的兵力進軍鎮江了。

再者,如果到時候鎮江那邊戰況吃緊,太平軍要東進的話,他林哲的餘勝軍既然在上海,就不可能無動於衷,遲早要上去和太平軍打的。

所以,不管怎麼樣,他都要先把餘勝軍留下來再說,隻要留下來了還怕林哲不上去和太平軍打仗?

想到這裏,許乃釗又道:“如果貴軍無法移師鎮江的話,能否暫時留下來協防上海,繼續清剿流竄的小刀會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