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俘虜們的賣力工作下,餘勝軍在城外的營地很快就是建成,同時剛才雙方大戰時候遺留的屍體也是被俘虜們收走並挖坑集中掩埋。
那些太平軍傷者,重傷的也就不讓他們繼續痛苦下去了,直接一刺刀下去結束掉他們的痛苦,至於那些輕傷的則是一股腦扔進戰俘營裏頭。
就當城外的餘勝軍大部分部隊休息,少部分士兵監視著戰俘們給自己的搭建俘虜營,給餘勝軍挖胸牆和壕溝,建立營地的時候,城頭上的吳汝孝也是忙著。
剛才四萬多太平軍潰逃的時候,盡管近萬人被王呂雲的騎兵分割而俘虜,另外也有一兩千人死傷,但是依舊逃回來了三萬多人。
這三萬多人縱然吳汝孝不怎麼在乎他們的死活,但是既然能夠逃回來他自然也不可能說直接放棄掉,而是派遣得力將領去把他們重新整隊,留作下一次當炮灰用。
於此同時,在見識了城外這支餘勝軍的恐怖戰力後,他心中充滿了戒備,命令麾下的軍隊加強城頭的防禦體係,拆掉城牆附近的民房,把拆房所獲得的磚石,木頭等搬上城牆,留待餘勝軍攻城的時候用。
上午時分這一場短促的試探接觸戰結束後,餘勝軍和太平軍雙方似乎都是平靜了下來,太平軍一心布置城頭的防禦。
而餘勝軍也是開始構築自己的營地,然一直到了午後時分,餘勝軍才是有了新一輪的動作,這一次和以往餘勝軍的攻城都一樣,依舊是十二磅火炮對這城牆為止進行開炮。
由於有著大量俘虜可供驅使,餘勝軍的營地建設非常快速,營地周邊都是由胸牆,壕溝圍起,麵對蘇州城的正麵上,其胸牆被加厚加高,一道隻有兩米高左右的低矮土牆逐漸成形。
而火炮也是搬上了臨時構築的炮位,由於城外都是平原,找不到小山頭等來充當炮位,所以林哲幹脆讓大量俘虜們挖土堆積了一個小高台,用以充當炮兵陣地。
麵對餘勝軍的火炮開始對城牆進行射擊,蘇州城牆上的太平軍士兵們雖然有著一定的損傷,但是吳汝孝似乎並沒有打算派遣部隊再一次出擊的打算。
而林哲也沒有著急攻城!
盡管餘勝軍製定的戰略是進攻為主,但是這個進攻戰略是以攻代守。
進攻蘇州一方麵是可以把蘇州的太平軍牢牢牽製在蘇州一線,避免他們繞過蘇州繼續南下,繼而威脅到昆山等第。
另外一方麵也可以吸引其他地區的太平軍彙集蘇州,尤其是之前太平分兵出去進攻常熟、邵文等縣的太平軍偏師,蘇州危急的話他們極有可能回來增援,自己不僅可以伺機圍點打援吃掉他們的援軍,還可以減輕太倉州等地清軍綠營、地方鄉勇的壓力。
盡管表麵上來說自從蘇州一戰後,許乃釗為首的清軍綠營已經被大部分殲滅,但清軍綠營其實比較分散,而且相當多的清軍所控製的城市實際上也並不是依靠綠營防守,而是依靠地方官府自行組織的鄉勇、團練。
嚴格上來說,湘軍、餘勝軍也是這些鄉勇,團練的一種,隻不過他們的規模較大,有著正規軍製組織,而其他絕大部分的地方團練規模較少,軍製落後。
但這些各地的地方團練盡管普遍存在規模小,實力弱等問題,但依舊是清廷控製區地方的重要防衛力量。
這些地方團練對上大規模的太平軍部隊自然是擋不住的,但是如果隻有幾百幾千太平軍,而且這些太平軍還是一些臨時挾裹的壯丁,那麼守住的問題還是不大的。
隻要能夠把太倉州北麵的其他幾支太平軍主力給吸引到蘇州來,那麼太滄州憑借當地官府,鄉紳等組織的鄉勇,團練以及少量綠營等力量,擋住小規模的太平軍侵襲還是可以的。
進攻蘇州,從本質上還是餘勝軍為了防守上海地區的一個策略。
至於能不能拿下蘇州,這對此林哲持以謹慎態度,畢竟城內的太平軍實在太多,而按照太平軍的尿性,到時候肯定是挾裹全城百姓一起守城,自己大舉攻城的話需要麵對的太平軍正規軍估計沒多少,但是被強征的壯丁肯定是數以萬計的。
所以林哲打退了蘇州城太平軍的試探性進攻後,就是顯的比較保守的,沒有繼續派兵大舉攻城,一方麵是構築營地,準備依靠營地攔截任何試圖從蘇州南下或者東進的軍隊。
另外一方麵,他還把自己的騎兵大舉派出,在周邊地區偵查軍事情報的同時,也是截殺任何遇上的太平軍小規模部隊。
很快,他派出去的騎兵就是給了他一條重要的軍事情報,偵騎發現蘇州城西北方向,也就是蘇州府長洲縣方向發現大批賊軍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