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日綱的部隊可不是什麼新軍,他的部隊依舊是傳統的冷兵器部隊,防守作戰的時候對城牆的依賴非常大。
如今林成庭把炮隊撤下來,放任餘勝軍的火炮轟擊城牆,這導致他部署在城牆上的部隊死傷慘重。
如此之下,秦日綱不對林成庭發飆才怪,但是麵對秦日綱的指責,林成庭隻是不以為意,炮隊是他的,他喜歡怎麼用還輪不到讓秦日綱來指手畫腳。
林成庭的這種態度,又是讓秦日綱怒火大生,最後不得不把自家的部隊也撤銷城牆,免的遭受無所謂的損失。
而在城外,看著敵軍相繼撤下城頭的林哲卻是沒有什麼喜悅的表情,因為這對於餘勝軍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敵軍主動撤下城頭避戰就代表著自己的火炮攻擊所能夠造成的敵軍傷亡少了很多。
於此同時敵軍城牆下壕溝和胸牆的存在又無法讓步兵們趁勢直接發起攻城!
不得已之下,他讓炮兵部隊再一次改變策略,除了繼續用部分十二磅火炮用實心彈集中轟擊常州的某一段城牆外,讓其他火炮全部換裝榴彈以及榴散彈打擊常州城牆外壕溝裏的敵人。
雖然敵軍有著壕溝藏身,但是持續的炮擊下也會造成敵軍的持續傷亡,這種傷亡數次也許一次兩次很少,但是累積起來依舊是比較可觀的數字,並且隻能挨打不能還手的情況持續久了,對敵軍士兵的士氣打擊是非常嚴重的。
四月中旬的這幾天,餘勝軍是一邊在城外構築營地擺出了長期困守對持的架勢,另外一邊也是讓火炮持續炮擊,整個常州內外除了隆隆炮聲外就沒有其他聲響了。
此時,和春和黃宗漢以及張國梁等人也是率領著近三萬清軍抵達常州附近,不過林哲對他們並沒有抱有過大的指望,反正現今常州城內彙集敵軍精兵眾多,加上那三萬清軍也不可能拿得下來。
和春抵達常州後,林哲就算對和春沒什麼好感,但還是和他坐在了一起商討常州軍務。
也許是受到了上一次的教訓,這一次和春在會談中沒有談及什麼餘勝軍必須歸他節製指揮的事,反而露出了一副商量口吻,說等兩軍準備妥當後,聯合攻城一次,試探試探常州賊軍虛實。
現在就進攻常州?別開玩笑了,現在的常州就是一頭鐵殼刺蝟,自己好幾天了連下嘴的地方都沒能找到,而根據他自己以及餘勝軍內諸多將領的推演,要想擊敗常州內守軍,直接靠攻城是不行的,必須把他們引出來讓他們主動進攻自己的營地,以防代攻,仿效當初的蘇州戰役才有獲勝的希望。
就算如此,風險也是極大,畢竟林哲率領的餘勝軍兵力還是過少,區區七八千人要麵對十倍敵軍,其難度可想而知。
至於這近三萬清軍,林哲根本就沒有把他們考慮在內,這些清軍的戰鬥力連他手底下的協防團都不如,當炮灰都嫌他們礙手礙腳。
所以林哲說:探一次也好,不過我餘勝軍兵少將寡,就不派步兵攻城了,不過餘勝軍會為攻城部隊提供充足的火炮支援,另外提供側後掩護以及壓陣。
和春見林哲不肯派兵攻城,雖然心有不滿但是也知道此番攻城還得大大依靠餘勝軍,沒有餘勝軍的話,他別說攻城了,估計立馬就得率軍逃回江陰了。
再說林哲答應提供火炮支援和側後的掩護,這也算可以了,畢竟餘勝軍的火炮之強是他有生以來見過最強悍的。
和其他人一樣,他也早就聽聞餘勝軍火器犀利,但是怎麼個犀利法還是沒有一個直觀概念的。
直到他看到那擺開一排一排,幾乎一眼望不到頭的炮兵陣地,他才是第一次對餘勝軍的火器犀利有了一個準確概念。
那些可都是起碼三千斤的大將軍炮啊,三千斤的巨炮清軍也不是沒有,實際上清軍不但有三千斤的巨炮,五千斤甚至八千斤,萬斤巨炮都有不少,但是這些巨炮的數量相當少,而且大部分都是部署在城頭以及海防炮台上,那些八千斤以及萬斤巨炮自然是不可能拉出來打野戰的,就算是三千斤的非常少。
然而看餘勝軍的炮兵陣地裏,這些外形類似三千斤巨炮的十二磅火炮竟然有數十門之多。
另外還有那些炮管粗短的二十四磅、三十二磅臼炮,發射的聲勢更加駭人!
除了炮隊陣地上的這些巨炮外,和春也是看見了餘勝軍的步兵裏也有配屬一些小口徑的火炮,像是清軍和太平軍裏常用的劈山炮,但是又不像。
這些小口徑火炮乃是餘勝軍裏專門為了步兵營配屬的輕型四磅炮。
盡管餘勝軍的每個混成團都配屬了一個炮兵營,轄有兩個十二磅的火炮,但是這些火炮都是屬於重型火炮,提供的是遠程火力支援。而具體到步兵營,還是需要中小口徑的火炮提供中近距離上的散彈火力支援。
以往餘勝軍是把繳獲的三百斤或者五百斤之類的劈山炮當營炮使用,但是發現口徑大小不一不說,而且質量也大多參差不齊,所以後來軍械局幹脆一咬牙把繳獲的那些火炮一股腦讓林德機器廠回爐了,用所得的銅料打造統一製式的輕型四磅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