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些偉大的思想家認為,化妝是一種欺騙。而現代有些人認為化妝更多的是女性對自己的愛,增添自信。雖然人的自然形象美是一種心理境界,但人們尤其是女性都仍然熱衷於打扮,去創造特定的自我形象,追求美的外表。化妝讓女性更能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使自己富於激情。
離不開化妝的女博士
有位33歲的醫學博士,她看上去還很年輕,身材苗條、勻稱,臉龐白皙而俊俏,一雙迷人的大眼睛。但就是這樣一個美人,卻總懷疑自己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不費盡心思上妝決不出門。
每天早晨,她都要花上兩個多小時來打扮自己,有時會因為一點點的不完美而重來,寧肯上班遲到也要化妝到自己滿意為止。身為醫學博士,她很清楚這是一種病態心理,她無奈地說:“哪怕遇到火災或地震,我也不會不化妝就跑出來。”
心理學家認為,這類女性患者通常對自己要求過高,她們的潛意識裏一直在不懈地追求完美,但社會或生活中的某些不完美卻讓她們感到很失望。所以,她們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竭力想用自己的完美來彌補社會和生活中的不完美,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心理補償”。
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說:“隻有人類每天早晨照鏡子。”此外,日本研究人員認為,化妝與大腦機能有關。他們在對17名20~30歲的女性進行調查後發現,當人們看著鏡子裏自己化妝後的容顏時,他們的大腦作出的反應是,他們似乎是在看陌生人的臉。這就是說,女性在化妝時把自己當作了一種角色。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人的一生中,可以扮演多種角色,比如子女、家長、學生、老師、職員、領導等。但有一種角色是終身不變的,那就是性別角色。服飾和相應的化妝則是性別角色的象征。
從行為主義心理學來看,化妝都是人為裝飾,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與人們的生存和發展有關係。首先是為了職業競爭,如麵試、產品營銷、市場推廣等;其次是愛的需求,因為隻有儀表整潔、大方,才能受到異性的青睞;再次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在工作場所,公務員、營業員、法律工作者等要求不同的化妝,才能更好地展現自我。
適當、得體的化妝,不僅可以使人顯得漂亮,而且還能從中得到由衷的心理喜悅。此外,精神、情緒和心境都可以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氣質和儀態。因此,保持性情的平和、淡泊,也可以使人皮膚姣好,青春常駐。因此,女性可以適當地為自己化化妝,但是不能太過,否則化妝便會成為生活的累贅。
1.學會化妝
化妝是上天賜給女性的一個禮物,女性應該學著使自己更美麗,因此,女性要學會給自己化妝,會化妝的女性更能享受到生活的樂趣。
2.每天一點淡妝
化妝更能體現女性的美麗和氣質。可以每天化一點淡妝,這樣也不用花費太多的精力,還能培養自己的自信心,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3.不要依賴化妝
很多女性不自信,想著通過化妝改變自己的形象,獲得自信,每天在化妝上就會花費過長時間,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因此,既要學會化妝,也不要使自己成為化妝品的俘虜。
煙、酒、網絡、化妝、購物等任何事都能成為愉悅我們的事物,都可能讓我們上癮。但癮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為了從依賴中重獲自由,就需要戒癮。
現代社會,是一個成癮的時代,幾乎人們所能想到的任何事情都可以讓人們上癮,例如煙、酒、咖啡、網絡、購物,甚至包括工作。而上癮是指人們對一種事物的迷戀達到了一種不能自拔的狀態。如果離開了這種事物,便覺得自己處於一種空虛之中,生活失去樂趣;他們對這類事物充滿了依賴,隻有在接觸這類事物的時候才會覺得精神振奮,充滿活力。因此說,這種上癮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
煙癮難戒
32歲的麗文,是一名演員,人長得很漂亮,也很有氣質。但是卻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她的煙癮很大。麗文從十幾歲就開吸煙,開始的時候是因為好奇,後來成癮。她知道吸煙對一個演員來說,很影響自己的形象,對自己的身體也不好,於是很想戒煙。
開始決定戒煙時,她在想吸煙的時候會轉變一下自己的注意力,頭幾天還能忍住,可是沒過幾天煙癮就犯了,還是忍不住想吸煙;尤其是心煩的時候,又開始抽了起來,如是幾次總是戒不了。而且,麗文的兩個男友都是因為忍受不了她身上的煙味而選擇分手。麗文也很苦惱,很想戒掉煙癮,可是每次都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以失敗告終。
快樂是我們上癮的第一原則。英國心理醫生尼克·利森說:“任何能給我們帶來愉悅的行為——無論是先天的行為還是後天習得的行為,都可能會讓人上癮。
”上癮的人感興趣的不是上癮的結果,而是在上癮行為給自己的身心帶來的愉悅感。人們對於上癮行為中產生的快感超級迷戀,因為上癮能驅趕一切不愉快的事情和煩惱,這種情緒對抗了人們不願意去想的事情,逐步上癮則成為了心靈中的一種依賴,也成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難以克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