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教子有方,解除父母育兒的煩惱(1)(1 / 3)

很多父母覺得沒時間陪孩子,也不能給孩子一切想要的東西,總覺得自己對不起孩子,為此開始自責。其實,少一點自責,你可以做個好父母。

有了孩子之後,很多父母都會感到自己的責任重大,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盡心盡力、盡職盡責。但很多父母還是不停地擔心孩子這,憂慮孩子那,總是覺得自己不能全身心地教育孩子,覺得對孩子的愛不夠多。為此,很多父母覺得自己不稱職,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內心充滿愧疚和自責。總是害怕自己的言行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擔心自己哪裏做錯了,給孩子造成傷害,結果使自己終日生活在擔憂和不安之中。

“我滿足不了孩子的願望”

劉嫻的父母結婚較晚,三十多歲的時候才有了劉嫻,中年得女,全家都把劉嫻當做寶貝一樣看待,她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因此,不管劉嫻提出什麼樣的要求,父母總是盡自己最大能力給予滿足。

一天,劉嫻的父母帶著劉嫻到附近的商場購物,琳琅滿足的商品讓劉嫻興奮不已。在一家玩具櫃台前,劉嫻又看上了一件自己喜歡的電動玩具。可是,這件玩具竟然要一千多塊,考慮到家裏最近經濟狀況不是很好,所以,父母這次拒絕給劉嫻買。

結果,回到家裏,劉嫻就開始鬧情緒,父母看到孩子楚楚可憐的樣子,心想:自己連孩子想要玩具的願望都實現不了,以後還能為孩子做什麼。他們越想越覺得自己對不起孩子,認為孩子的痛苦是自己帶給她的,於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他們的內心總是充滿了內疚和自責。

在很多父母的意識裏,既然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就應該給他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因此,當孩子的願望超過了父母的承受能力範圍時,父母們就會覺得孩子吃苦受罪、缺少幸福和快樂,主要是自己的能力不足導致的。這個時候,他們的內心就會充滿內疚、自責、慚愧。

事實上,這個自責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不滿足孩子的所有願望,給孩子一定的挫敗感和失望感,是教育孩子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章。心理專家指出,挫敗和失望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無害的。因為孩子在成年以後,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如果沒有童年的挫敗感,那就不會有很強的抗挫能力和承受能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自然就經受不住風雨。

不可否認,父母都想給孩子提供最優越的生活環境,都想滿足孩子的所有願望。但有時候,因為個人的辦事能力、經濟條件有限,很難使孩子得到滿足。這個時候,少一些內疚和自責,對孩子多一些鼓勵和引導,你一樣可以做個好父母。

1.要認識到失望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

很多父母因為沒錢買孩子想要的東西,沒有能力滿足孩子的願望而痛苦不已。

心理專家尼科爾認為,不管爸爸媽媽富不富,孩子都不需要和所有人一樣去擁有同樣的東西。他說:“挫折和失望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因為孩子必須從‘已經擁有的東西’中獲得滿足,否則有可能變成一個永不知足的人。”

2.要意識到誰都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現實生活中,誰都有無能為力的時候,因為每個人都是平平凡凡的人,都不是呼風喚雨的神,都會遇到自己能力不及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對孩子的自責和愧疚肯定就會減少很多。

3.正視孩子的傷心

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高興和傷心的時候。父母應該意識到,當孩子的願望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哭鬧、不滿都是很正常的表現。這個時候,父母不必因為孩子的傷心而自責,而應該使孩子明白失望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並引導孩子去追求。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也因此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父母這個稱呼包含著更多的責任。我們不可以否認,每一個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但是為了孩子好並不一定代表所做的一切就全部是正確的。很多父母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並沒有什麼缺點和不足;或者即使知道了自己的錯誤也不願意承認。這樣下去,肯定不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隻有權威才能在孩子心中建立起威望”

一個母親覺得5歲的女兒頑固不化,父母說什麼都不聽,於是去心理谘詢中心進行谘詢。心理谘詢師在和她們母女交談的時候,發現這位母親幾乎沒有表揚和鼓勵孩子的時候,她總是不斷地以“什麼什麼要這樣做”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指導,並不斷指出孩子所犯的錯誤。

例如,女兒把畫好的畫拿給他看,她的母親是這樣說的:“你畫的這是什麼啊?怎麼沒有尾巴啊?難道你忘了嗎?畫動物是需要畫上尾巴的!”然後,她自作主張地在孩子的畫上給孩子所畫的動物加了個尾巴。

心理谘詢師分析,這位母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她並沒有認識到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不足,即要求女兒一切都聽自己的。孩子總是籠罩在這樣的陰影下,被動地接受著母親的指導,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叛逆心理,不再聽父母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