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美美媽媽看不下去了,拉過孩子,大聲地斥責她。媽媽的批評引起了美美強烈的不滿,她隨即大哭大鬧起來。媽媽知道此時不能心軟,還告訴朋友誰也不能幫美美出頭,否則美美下次還會這樣。結果,美美哭鬧了很久也沒有人搭理她,隻好乖乖地走開,獨自去吃飯了。從那以後,美美再也沒有犯過這樣的毛病。美美的媽媽在後來總結道:“教育孩子一定要堅守住界限。”
美美其實也是個可愛的孩子,但是“人來瘋”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但孩子之所以“人來瘋”,可能和平時父母的管教有一定的關係。例如,父母平時對孩子太過縱容,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束縛。心理專家認為:孩子在一般的時候都是“勇敢無畏”的,在遭遇到足夠挫敗之前,他們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在他們的心中,隻要自己想要的就是能得到的。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一定的束縛,讓孩子知道他不是無所不能的。給孩子一定的束縛感,能讓孩子在內心形成一個穩定的安全結構,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既富有創造力和冒險精神,又能體驗到什麼是真正的生活,了解生活不是隨心所欲的。
心理專家認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束縛。如給孩子製定一些規則,以及違反這些規則的後果是什麼,但規則和處罰一定要合理。那麼,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該怎麼對他們進行恰當的約束呢?
1.父母要學會讓自己的心硬起來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流淚,就心疼難過,不惜任何代價滿足孩子的願望,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害無利。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該硬的時候還需要讓自己的心硬起來,給孩子足夠的束縛,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2.束縛要恰當
一個被恰當束縛的孩子,會在內心深處形成一種穩定的安全結構,他們在生活中既有極強的創造力,也會有豐富的想像力,同時,也知道怎樣避開危險,給自己創造條件。恰當的約束,讓孩子更完美。
3.讓孩子體驗挫敗感
一個人在一生中總要經曆很多失敗,那麼在失敗中找回信心的源頭就來源於小時候對挫敗感的體驗。心理研究表明,小時候經常體驗到挫敗感的孩子,在長大以後容易從失敗的陰影中解脫出來,而這種挫敗感恰恰來源於小時家長對孩子的適當束縛。
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選擇將孩子送到全托托兒所。認為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希望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學會合作與分享。
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把孩子送去全托,其目的也是為了培養孩子,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大多數父母認為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生活,能夠學會獨立,也能夠在矛盾衝突中自己解決問題;也有的父母覺得工作太忙,沒有時間來照顧孩子,他們認為全托好過隔代撫養;但是也有一部分父母不知道全托對孩子好不好,一直處於猶豫不決中。
芳芳的沉默
芳芳原本是個非常活潑的小女孩,在家的時候總愛和父母討論些問題,幫助父母做一些小事情,人見人愛。但由於父母都是上班族,沒有時間照顧她,不得不將她送到全托幼兒園。
把芳芳送去全托幼兒園三個月後,媽媽逐漸發現芳芳變得脾氣古怪,愛發火,而且做事情不能集中精力。例如,芳芳之前總喜歡跟人打招呼,看到小區裏有其他小朋友出來玩,她老遠就會迎過去,和他們一起做遊戲,有時候還把自己的玩具、零食分給別的小朋友。不過現在芳芳變了,隻要看到有別的小朋友靠近她,或者媽媽跟別的小朋友表示一下友好,她就會很生氣,甚至會罵人或者動手打人。
以前,芳芳見到叔叔阿姨會特別親熱,總喜歡說個不停,但現在芳芳沉默了好多,見到叔叔阿姨就往後躲,也不願意打招呼了,總是躲在角落裏沉默不語。看到芳芳這樣,媽媽感到很是困惑,不知道為什麼一個原本活潑可愛的孩子突然間變得沉默不語了。
芳芳的沉默可能是由於被送到幼兒園後,總是見不到父母,和父母的溝通隔斷,也得不到父母的愛,因此變得自卑、懦弱。而0~4歲是孩子情感發育的敏感期,沒有父母在身邊陪伴照顧,會感到害怕與恐懼,他們與父母分離的痛苦也會深深地印刻在內心,感覺像是被父母“拋棄”了一樣。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和父母的情感出現隔閡,使孩子變得冷漠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