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回憶共分四部分:(1)戰時見聞;(2)求學與教學;(3)一切為工作;(4)生活苦與樂。我這個回憶錄,隻回憶了我一生走過的路上的所見所聞、是是非非,自覺對社會價值不大,隻是想讓我的孩子們知道,我是怎麼從這條艱苦的道路上走過來的,不要因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就忘記了過去。
二、
武華瑞先生年過七旬,不顧體弱多病,克服種種困難,成就一部自傳體散文,自名《苦樂年華》。先生與我有緣,囑我作序,我自覺義不容辭,欣然從命。
先生與我同鄉,相處數十年,自然了解他的為人處世:聰明、好學是其天性,勤勞樸素是其本色,耿直、公正是其品德。我認真品讀《苦樂年華》後,對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放羊娃,師範生,小學教員,中心校長,土地平分員,水利普查組組長,掃盲教員,勍香鄉財糧主任,沼氣點燈技術員,鐵廠會計,磺廠保管、會計,吉縣築路工人,公社普通社員,這是先生鮮為人知的豐富的人生經曆,更是先生人生思想感情的軌跡。先生飽嚐人間苦澀,卻也盡享人生樂趣。一部《苦樂年華》,文筆親切感人,風趣幽默,溶入了對人生的深沉思考,將對後人以無限的感召。
尤為可貴的是,先生願將六十餘載所見所聞所感公諸於世,希冀於世道人心有所補察。這既遂了先生暮年盡社會責任之願,又給我縣政協文史資料增加了新的內容。先生《苦樂年華》所記薄老太太(薄一波同誌的母親)住新安村(1939年),汾西第三高小學習生活(1942年),山西省立簡易示範學校學製與並校親曆(1945年),周誌高司令員住新安(1946年)以及本縣平分土地(1947年),水利普查(1951年),東原掃盲(1958年)、勍香劃鄉與鄉財糧工作(1954年),萬榮學沼氣技術(1958年),西坪鐵廠(1958年),靳家莊磺廠(1960年),吉縣修07015戰備公路(1972年),人民公社社員生存境況(1975年),新安村的變化(1998年)等等,無不在真摯、深沉而又高尚的追憶之中,盡言他人之未言,令今人可一窺近七十年汾西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諸方生活之一鱗半爪,具有一定的文史價值。
因而,先生此舉若能促進我縣各界人士齊心協力撰寫親曆、親見、親聞的曆史事件、曆史人物,起到激勵今人、教育後代之功效,則“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