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木綿庵鄭虎臣報冤(3)(1 / 3)

原來似道少時,曾夢自己乘龍上天,卻被一勇士打落,墮於坑塹之中,那勇士背心上繡成“滎陽”二字。“滎陽”卻是姓鄭的郡名,與富春子所言相合,怎敢不信?似道自此檢閱朝籍,凡姓鄭之人,極力擠排,不容他在位,宦籍中競無一姓鄭者。

有門客揣摩似道之意,說道:“太學生鄭隆慣作詩詞譏訕朝政,此人不可不除。”似道想起昔日獻詩規諫之恨,分付太學博士,尋他沒影的罪過,將他黥配恩州。鄭隆在路上嘔氣而死。又有一人善能拆字,決斷如神。

似道富貴已極,漸蓄不臣之誌,又恐虜信漸迫,瞞不到頭,朝廷必須見責,於是欲行董卓、曹操之事。召拆字者,以杖畫地,作“奇”字,使決休咎。拆字的相了一回,說道:“相公之事不諧矣!道是‘立’,又不‘可’;道是‘可’,又不‘立’。”似道默然無語,厚贈金帛而遣之,恐他泄漏機關,使人於中途謀害,自此反謀遂沮。富春子見似道舉動非常,懼禍而逃,可謂見機而作者矣。

卻說兩國夫人胡氏,受似道奉養,將四十年,直到鹹淳十年三月某日,壽八十餘方死。衣衾棺槨,窮極華侈,齋醮追薦,自不必說。過了七七四十九日,扶柩到台州,與賈涉合葬。舉襄之日,朝廷以鹵簿送之。自皇太後以下,凡貴戚朝臣,一路擺設祭饌,爭高競勝。有累高至數丈者,裝祭之次,至擷死數人。百官俱戴孝,追送百裏之外,天子為之罷朝。那時天降大雨,平地水深三尺。送喪者都冒雨踏水而行,水沒及腰膝,泥淖滿麵,無一人敢退後者。葬畢,又飯僧三萬口,以資冥福。有一僧飯罷,將缽盂覆地而去。眾人揭不起來,報與似道。似道不信,親自來看,將手輕輕揭起,見缽盂內覆著兩行細字,乃白土寫成,字畫端楷。似道大驚,看時卻是兩句詩。道是:

得好休時便好休,開花結子在綿州。

正驚訝間,字跡忽然滅沒不見。似道遍召門客,問其詩意,都不能解。直到後來,死於木綿庵,方應其語。大凡大富貴的人,前世來曆必奇,非比等閑之輩。今日聖僧來點化似道,要他回頭免禍,誰知他富貴薰心,迷而不悟。從來有權有勢的,多不得善終,都是如此。

閑話休題,再說似道葬母事畢,寫表謝恩,天子下詔,起複似道入朝。

似道假意乞許終喪,卻又諷禦史們上疏,虛相位以待己。詔書連連下來,催促起程。七月初,似道應命,人朝麵君,複居舊職。其月下旬,度宗晏駕,皇太子顯即位,是為恭宗。此時元左丞相史天澤,右丞相伯顏,分兵南下,襄、鄧、淮、揚,處處告急。賈似道料定恭宗年少膽怯,故意將元兵消息,張皇其事,奏聞天子,自請統軍行邊。卻又私下分付禦史們上疏留己,說道:“今日所恃,隻師臣一人。若統軍行邊,顧了襄漢一路,顧不得淮揚;若顧了淮揚一路,顧不得襄漢。不如居中以運天下,運籌帷幄之中,方能決勝於千裏之外。倘師臣出外,陛下有事商量,與何人議之?”恭宗準奏道:“師相豈可一日離吾左右耶?”

不隔幾月,樊城陷了,鄂州破了。呂文煥死守襄陽五年,聲援不通,城中糧盡,力不能支,隻得以城降元。元師乘勝南下,賈似道遮瞞不過,隻得奏聞。

恭宗聞報,大驚,對似道說道:“元兵如此逼近,非師相親行不可。”似道奏道:“臣始初便請行邊,陛下不許。若早聽臣言,豈容胡人得誌若此?”

恭宗於是下詔,以賈似道都督諸路軍馬。似道薦呂師夔參讚都督府軍事。

其明年,為恭宗皇帝德佑元年,似道上表出師,旌旗蔽天,舳艫千裏,水陸並進,領著兩個兒子,並妻妾輜重,凡百餘舟。門客俱帶家小而行。

參讚呂師夔先到江州以城降元,元兵乘勢破了池州。似道聞此信,不敢進前,遂次於魯港。步軍招討使孫虎臣,水軍招討使夏貴,都是賈似道門客,平昔間談天說地,似道倚之為重,其實原沒有張、韓、劉、嶽的本事,今日遇了大戰陣,如何僥幸得去?

卻說孫虎臣屯兵於丁家洲,元將阿術來攻,孫虎臣抵敵不過,先自跨馬逃命,步軍都四散奔潰。阿術遣人繞宋舟大呼道:“宋家步軍已敗,你水軍不降,更待何時?”水軍見說,人人喪膽,個個心驚,不想廝殺,隻想逃命。

一時亂將起來,舳艫簸蕩,乍分乍合,溺死者不可勝數。似道禁押不住,急召夏貴議事。夏貴道:“諸軍已潰,戰守俱難。為師相計,宜人揚州,招潰兵,迎駕海上。貴不才,當為師相死守淮西一路。”說罷自去。

少頃,孫虎臣下船,撫膺慟哭道:“吾非不欲血戰,奈手下無一人用命者,奈何?”似道尚未及對,哨船來報道:“夏招討舟已解纜先行,不知去向。”時軍中更鼓正打四更,似道茫然無策,又見哨船報道:“元兵四圍殺將來也。”急得似道麵如土色,慌忙擊鑼退師,諸軍大潰。孫虎臣扶著似道,乘單舸奔揚州。堂吏翁應龍搶得都督府印信,奔還臨安。到次日,潰兵蔽江而下,似道使孫虎臣登岸,揚旗招之,無人肯應者。隻聽得罵聲嘈雜,都道:“賈似道奸賊,欺蔽朝廷,養成賊勢,誤國蠹民,害得我們今日好苦!”又聽得說道:“今日先殺了那夥奸賊,與萬民出氣。”說聲未絕,船上亂箭射來,孫虎臣中箭而倒。似道看見人心已變,急催船躲避,走入場州城中,托病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