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一文錢小隙造奇冤(2)(1 / 3)

丘乙大心中委決不下,又到街前街後閑蕩,打探一回,並無影響。回來看見長兒還睡在床上打齁,不覺怒起,掀開被,向腿上四五下,打得這小廝睡夢裏直跳起來。丘乙大道:“娘也被劉家逼死了,你不去討命,還隻管睡!”這句話,分明丘乙大教長兒去惹事,看風色。長兒聽說娘死了,便哭起來,忙忙的穿了衣服,帶著哭,一徑直趕到劉三旺門首,大罵道:“狗娼根,狗淫婦!還我娘來!”那綽板婆孫大娘見長兒罵上門,如何耐得,急趕出來,罵道:“千人射的野賊種,敢上門欺負老娘麼?”便揪著長兒頭發。

卻待要打,見丘乙大過來,就放了手。這小廝滿街亂跳亂舞,帶哭帶罵討娘。丘乙大已耐不住,也罵起來。綽板婆怎肯相讓,旁邊鑽出個再旺來相幫,兩下幹罵一場,鄰裏勸開。

丘乙大教長兒看守家裏,自去街上央人寫了狀詞,趕到浮梁縣告劉三旺和妻孫氏人命事情。大尹準了狀詞,差人拘拿原被告和鄰裏幹證,到官審問。原來綽板婆孫氏平昔口嘴不好,極是要衝撞人,鄰裏都不歡喜,因此說話中間,未免偏向丘乙大幾分,把相罵的事情,增添得重大了,隱隱的將這人命,射實在綽板婆身上。這大尹見眾人說話相同,信以為實,錯認劉三旺將屍藏匿在家,希圖脫罪。差人搜檢,連地也翻了轉來,隻是搜尋不出,故此難以定罪。且不用刑,將綽板婆拘禁,差人押劉三旺尋訪楊氏下落,丘乙大討保在外。這場官司好難結哩!有分教:

綽板婆消停口舌,磁器匠擔誤生涯。

這事且擱過不題。再說白鐵將那屍首,卻撇在一個開酒店的人家門首。那店中人王公,年紀六十餘歲,有個媽媽,靠著賣酒過日。是夜睡至五更,隻聽得叩門之聲,醒時又不聽得。剛剛合眼,卻又聞得呼呼聲叩響。

心中驚異,披衣而起,即喚小二起來,開門觀看。隻見街頭上不橫不直,擋著這件物事。王公還道是個醉漢,對小二道:“你仔細看一看,還是遠方人,是近處人?若是左近鄰裏,可叩他家起來,扶了去。”小二依言,俯身下去認看,因背了星光,看不仔細,見頸邊拖著麻繩,卻認做是條馬鞭,便道:

“不是近邊人,想是個馬夫。”王公道:“你怎麼曉得他是個馬夫?”小二道:

“見他身邊有根馬鞭,故此知得。”王公道:“既不是近處人,由他罷!”小二欺心,要拿他的鞭子,伸手去拾時,卻拿不起,隻道壓在身底下,盡力一扯,那屍首直豎起來,把小二嚇了一跳,叫道:“阿呀!”連忙放手,那屍撲的倒下去了。連王公也吃一驚,問道:“這怎麼說?”小二道:“隻道是根鞭兒,要拿他的,不想卻是縊死的人,頸下扣的繩子。”王公聽說,慌了手腳,欲待叫報地方,又怕這沒頭官司惹在身上。不報地方,這事卻是洗身不清,便與小二商議,小二道:“不打緊,隻教他離了我這裏,就沒事了。”王公道:“說得有理,還是拿到哪裏去好?”小二道:“撇他在河裏罷。”當下二人動手。直抬到河下。遠遠望見岸上有人,打著燈籠走來,恐怕被他撞見,不管三七二十一,撇在河邊,奔回家去了,不在話下。

且說岸上打燈籠來的是誰?那人乃是本鎮一個大戶叫做朱常,為人奸詭百出,變詐多端,是個好打官司的主兒。因與隔縣一個姓趙的人家爭田,這一蚤要到田頭去割稻,同著十來個家人,拿了許多肩挑索子鐮刀,正來下舡。那提燈的在前,走下岸來,隻見一人橫倒在河邊,也認做是個醉漢,便道:“這該死的貪這樣膿血。若再一個翻身,卻不滾在河裏,送了性命?”內中一個家人,叫做卜才,是朱常手下第一出尖的幫手,他隻道醉漢身邊有些錢鈔,就蹲倒身,伸手去摸他腰下,卻冰一般冷,嚇得縮手不迭,便道:“原來死的了。”

朱常聽說是死人,心下頓生不良之念,忙叫:“不要嚷。把燈來照看,是老的?是少的?”眾人在燈下仔細打一認,卻是個縊死的婦人。朱常道:

“你們把他頸裏繩子快解掉了,打下艄裏去藏好。”眾人道:“老爹,這婦人正不知是甚人謀死的?我們如何卻到去招攬是非?”朱常道:“你莫管,我自有用處。”眾人隻得依他,解去麻繩,叫起看船的,扛上船,藏在艄裏,將平基蓋好。

朱常道:“卜才,你回去,媳婦子叫五六個來。”卜才道:“這二三十畝稻,勾什麼砍,要這許多人去做甚?”朱常道:“你隻管叫來,我自有用處。”

卜才不知是甚意見,即便提燈回去,不一時叫到,坐了一舡,解纜開舡。兩人蕩槳,離了鎮上。眾人問道:“老爹載這東西去有甚用處?”朱常道:“如今去割稻,趙家定來攔阻,少不得有一場相打,到告狀結殺。如今天賜這東西與我;豈不省了打官司,還有許多妙處。”眾人道:“老爹怎見省了打官司?又有妙處?”朱常道:“有了這屍首時,隻消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卻不省了打官司,你們也有些財采。他若不見機,弄到當官,定然我們占個上風,可不好麼!”眾人都喜道:“果然妙計!小人們怎省得?”正是:

算定機謀誇自己,安排圈套害他人。

這些人都是愚野村夫,曉得什麼利害?聽見家主說得都有財采,當做甕中取鱉,手到擒來的事,樂極了,巴不得趙家的人,這時就到舡邊來廝鬧便好:銀子心急,發狠蕩起槳來,這舡恰像生了七八個翅膀一般,頃刻就飛到了。此時天色漸明,朱常教把舡歇在空闊無人居住之處,離田中尚有一箭之路。眾人都上了岸,尋出一條一股連一股斷的爛草繩,將舡纜在一顆草根上,止留一個人坐在艄上看守,眾男女都下田割稻。朱常遠遠的站在岸上打探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