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列子·湯問》。
【釋義】
比喻一個人能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
【近義詞】
鍥而不舍、持之以恒
【反義詞】
虎頭蛇尾
【典故】
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名叫愚公,已經快90歲了,他家住在位於冀州南部、黃河北岸的北山腳下,麵臨著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這兩座大山四麵各有七百多裏,高聳入雲,大約有七、八千丈。
由於山路崎嶇遙遠,很不好走,愚公一家每天出門和回家都要繞上很遠很遠的路,有時候天黑都趕不回來,非常的不方便,怎麼辦呢?一家人都很苦惱。愚公就把全家人都召集起來商量解決的辦法,兒子們有的說,都已經這麼些年了,就這麼過吧!有的說不如我們搬家吧,搬到方便的地方。
可是愚公說:"我們已經在這裏住了這麼多年,對這個地方都有很深的感情,怎麼舍得搬家呢?但是家前麵有這麼兩座大山,實在很不方便,我看不如這樣吧,我們一起盡全力把這兩座大山鏟平,開出一條能夠通到豫州、直達汗水南岸的路,你們覺得怎麼樣呢?"
家裏人聽了,紛紛表示這是個好辦法,於是,大家決定第二天就開始挖山,可愚公的妻子卻提出了一個問題:"你現在都快90歲了,以你現在的力氣,連魁父山那樣的小山丘你能難以鏟平,更何況是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你這樣做簡直就是自不量力。再說了,開山肯定會挖出很多的泥土和石頭,這些東西又該放到哪裏呢?"
愚公還沒有來的及回答,大家就紛紛接口說:"在渤海的邊上和隱土的北麵有很大一片的地方,就把泥土和石塊擔到那裏去不就行了。"
於是第二天,一早起來,他們就開始移山了,愚公帶領著三個能挑擔子的子孫,大家一起分工,有的鑿石頭,有的挖土,有的裝筐,然後再一起挑運到渤海那邊去。手磨破了,也沒有人叫疼,累的滿頭大汗,也沒有人願意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喝一口水,擦擦汗,他們一直不停地忙著,忙著……
他們的鄰居名叫京城氏的寡婦有一個七、八歲大的兒子,他看到愚公一家為了開出一條通路,幹得如此熱火朝天,也蹦蹦跳跳地趕過來幫忙,雖然他沒有太大的力氣,隻能幹一些揀小石塊之類的輕活,但是大家都很歡迎他的加入。他們就這樣忙忙碌碌地開鑿著,挑運著,雖然一年隻能往返運一趟,但是誰也不抱怨。
在河曲的地方住著一個老頭,由於他老誇自己很聰明,於是大家都叫他智叟,有一天,他經過愚公一家幹活的地方,就譏笑著上前勸阻他說:"你這個老頭真是太傻了,看看你現在,都多大年紀了,還有什麼力氣啊?我看就連山上的一棵草你就拔不下來,還想把山上的泥土石頭移走,你真是異想天開,靠你們這些人的力氣,怎麼能做得到呢?"
愚公看了看智叟,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說:"我看你不是聰明,你是太頑固了,竟然頑固到難以改變的程度,連寡婦和小孩子都比不上,你想想,就算我到死都沒有能把大山移走,但是我還有兒子啊,我兒子沒有做到,兒子還能省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孫子,我的後代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子子孫孫,無窮無盡,但是這山上的泥土和石頭卻不會增加,總有一天我的子孫會平掉這座山,挖出一條通路的,你怎麼說平不了呢?"聽完愚公的這一番話,河曲智叟再也找不出什麼話來反駁了,隻好漲紅著臉,灰溜溜地回家去了。
趕走了智叟,愚公又帶領著兒子和孫子們幹了起來。但愚公沒有想到的是,他剛剛和智叟的那一番談話被手裏經常拿著一條蛇的山神聽到了。山神本來對愚公的微薄力氣很不介意,覺得他根本不可能把山移走,可是聽完他的話,山神覺得很害怕,一個人如果他有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還有什麼事情做不成呢?因此他急忙上天庭把愚公的話回報給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這種精神感動了,他想到誇娥氏的兩個兒子力氣很大,因此就命令他們下凡一趟,趁著愚公一家晚上回去休息的時候,把那兩座山背走。誇娥氏的兒子借了命令,果然一個人背起一座大山,一座搬到了朔州的東麵,一座放在了雍州的南邊。
從此以後,在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兩岸,再也沒有什麼高山阻隔了,愚公一家的出入也就暢通無阻了。
【課本鏈接】
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練習3,讀讀背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