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鶡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釋義】
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麵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近義詞】
以偏概全
【反義詞】
洞若觀火
【典故】
(一)
古時候有個關於"蟬翳葉"的傳說,意思是在蟬躲藏的地方,它的上麵總有一片樹葉遮擋著,那樣,其他的鳥雀、螳螂之類的動物看不到它,就不能捕捉它、傷害它了,這片葉子就是"蟬翳葉",據說,如果人們能找到這片樹葉,躲在這片樹葉後麵,就可以隱形,其他的人就看不見他。
晉代時的著名畫家聽說了這個傳說後,覺得很神奇,因此特地帶著下人去郊外尋覓這樣的葉子,可是他們足足找了好幾天,也沒有人能找到一片"蟬翳葉",顧愷之失望而返,回去以後整天都悶悶不樂的,尋得一片"蟬翳葉"成了他的一大心願。
他的朋友桓玄知道後,就去柳樹林裏摘了一片很普通的樹葉,拿回來騙他說:"這就是蟬翳葉,我辛辛苦苦找了很久才找到的,現在把它送給你,你可要好好謝謝我啊!"
顧愷之聽了非常高興,果然重謝了桓玄,然後就用這片柳葉遮住眼睛,讓桓玄和別人找他,那些人都已經被桓玄收買了,因此,他們故意四處尋覓,找他、喊他,從他身邊經過時,也裝作沒有看見。
桓玄找了一會兒,大聲嚷著:"好累啊!"然後坐在顧愷之身邊的椅子上喝茶,邊自言自語說:"真是怪了,愷之究竟去了哪裏呢?"顧愷之忍著笑,悄悄地去了花園裏。不久,桓玄就找了出來,他看到顧愷之正站在一棵大樹旁邊,就走過去故意對著他小便。顧愷之就真的相信這片柳樹葉就是神奇的"蟬翳葉"了。於是,他細心地把這片葉子收藏了起來,格外珍愛,輕易都不肯拿出來示人。
(二)
很久以前,在楚地住著一個書生,他整日隻知道悶在房裏讀書,不理家計,因此家裏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別人都譏笑他是個書呆子,就連妻子偶爾也埋怨他不通世務。
這個書呆子想:書中自有黃金屋,你們知道什麼,總有一天我會從書裏找到發財致富的辦法。有一天,他果然從一本古書上讀到了"蟬翳葉"的傳說,知道如果找到蟬躲避自己的那片葉子,那就誰也看不見他了,於是他立刻動了心思,如果我能找到一片這樣的葉子,那我去偷東西的話別人誰也看不見我,這樣我家裏不久慢慢地富裕了嗎?想到這裏,他不禁手舞足蹈起來。
由於時值夏天,正是蟬活動的季節,他就丟下書本,天天去樹林裏轉來轉去,鄰居們打趣他說:"呦,書呆子怎麼不躲在屋子裏讀書了,出來幹什麼啊?"他本來想說要找蟬隱身的葉子,可是轉念一想,這可是個大秘密,要是讓別人知道了也來找這樣的葉子,那我的機會不就少了嗎?因此,他隻笑了笑,沒有說話。
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天,他果然看見了一隻蟬正躲在一片樹葉下麵,而不遠處的一隻螳螂竟真的沒有看見這隻蟬。他興奮極了,急忙撲過去要摘那片葉子,可是不小心碰到了樹枝,那片樹葉居然掉在地方,和別的落葉混在一起了。
樹下有很多的落葉,可是哪片才是能隱身的樹葉呢,書呆子趴在地上一片一片地找,可是看哪一片都覺得像,最後,他索性把樹下的落葉全都掃了起來,一起帶回家裏。
回到家,他就叫住正在做家務的妻子,擋在自己麵前問:"你能看得見我嗎?"他的妻子不知他是什麼意思,隻有老老實實地回答:"看得見。"他把那片葉子扔掉,又拿起了另一片接著問,他的妻子仍然回答"看的見"。
就這樣試了一片又一片,他妻子漸漸地不耐煩起來,心想,我可沒功夫陪你在這裏玩這種遊戲,家裏還有一大堆家務等著我做呢。因此,在他拿起一片樹葉再問的時候,他的妻子就故意回答說:"看不見。"
這個書呆子如獲至寶,認為這肯定就是隱身葉子了。於是他拿著這片葉子來到集市上,用樹葉遮擋起自己的臉,當著店主的麵,進店拿了東西就走。人們覺得非常驚奇,一起上去抓住他,把他送進了官府。可這個書呆子還一邊走一邊喊:"你們看不到我,看不到我!"
縣官覺得很奇怪,光天化日之下,這個人居然沒有任何掩飾地偷東西,還說別人"看不到他",因此,就追問他究竟是怎麼回事。書呆子沒有辦法,隻好一五一十地說了事情的經過。
周圍的人聽的哈哈大笑,縣官也大笑著說:"你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了啊!"
【課本鏈接】
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識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