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建康之戰(1 / 3)

雖然逃離了黃天蕩,但是宗弼的惡夢還在繼續,在去臨時根據地建康的路上,他再次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一個克星,他就是漢民族的民族英雄、名垂千古的嶽飛。

嶽飛(公元1103~1142)字鵬舉,河北西路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應該比宗弼小三四歲左右。公元1122年從軍,出行前嶽母在其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激勵他殺敵報國。嶽飛家中世代為農,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從小便顯得與眾不同,可能是經常幹農活的原因,練就了天生神力,還沒到十五歲便能拉開三百宋斤的弓箭,從這點上看他和宗弼確實是有共同之處,都屬於少年英雄。

嶽飛從軍後,跟隨童貫討伐過遼國的燕京,大敗而回。在這次戰爭中,他看到了宋軍的戰鬥力虛弱所在,為他今後把“嶽家軍”改造成為一支新型軍隊積累了寶貴經驗。金兵進攻北宋後,嶽飛曾經參加過王彥領導的“八字軍”,但是和王彥產生了矛盾,嶽飛投東京留守使宗澤麾下為低級將官。

康王趙構登基即位後,有誌青年嶽飛還曾給這位大領導上過一篇千言書,要求趙構率領大家共同抗金收複失地,但他的這種做法顯然得不到被嚇破膽兒的宋高宗趙構的認可,還被趙構貶了官。當時抗金力量的重要支柱宗澤不幸病逝後,嶽飛隻得繼續跟隨新的領導人杜充。

杜充與嶽飛是同鄉,對嶽飛還是不錯的,繼續提拔重用嶽飛。但是,杜充本質上是一個軟骨頭,畏敵如虎,輕易地就把黃河防線丟失,隨著宋高宗難逃。在宗弼渡江作戰時,嶽飛在馬家渡第一次同宗弼交手,但是很遺憾被宗弼無情地擊敗。

但是作為最優秀的將領,嶽飛天生是個不服輸的人,在被宗弼擊敗後,嶽飛並沒有像他的領導人杜充那樣當逃跑將軍,更沒有追隨著自己的領導投降,而是潛伏在宜興一帶打遊擊戰堅持敵後抗戰,不時帶小股部隊搔擾留守的金兵。此時的嶽飛由於堅持抗戰,加上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當地的百姓參加軍隊的很多,很快隊伍的人數就超過了一萬人。老百姓親切地稱呼嶽飛領導的軍隊為“嶽家軍”,這也是嶽飛第一次獨立領導一支超過萬人的大軍。

宗弼率領大軍北返後,韓世忠在黃天蕩同宗弼展開大戰,嶽飛也十分關注戰鬥的進展,也在積極準備需要的時候帶兵去支援。但是現在他已經不需要到黃天蕩找宗弼算賬去了,因為宗弼的十萬大軍已經自動送上門來了。嶽飛得知宗弼疏通老鸛河已經逃離黃天蕩,正在向建康城進發時,嶽飛感覺自己報上次被打敗的一箭之仇的機會到來了。

建康城南二十裏之外有一座牛首山,俗稱牛頭山,位於南京南郊二十七華裏處,長的很像牛頭,由兩個山峰組成。估計說到這裏很多人都會想到《說嶽全傳》上麵所說的牛頭山,在那個故事中,宋高宗被金兀術追趕得雞飛狗跳,在牛頭山被嶽飛所救,估計就是取材於真實的牛頭山戰役。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五月,嶽飛率領一萬多名部下在宗弼進入建康的必經之地牛頭山下安營紮寨,準備在這裏阻擊撤退的宗弼大軍。

兩軍對壘之後,嶽飛覺得應該先打擊一下金軍的士氣,便派遣一百名士兵組成敢死隊,隨便找了幾件金人的衣服,把頭發解散下來編成辮子,在黑夜之中,小心翼翼的混入金軍營盤,開始了偷襲行動。因為宋軍穿著金人的衣服,混戰之後,金軍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宋軍混進來了,再加上本來金軍內部也有不好的漢人在其中,在黑夜中誰看著都像是敵人,於是乎,於是乎一嘲狗咬狗”亂戰就開始了。當然這樣的戰鬥最終吃虧的肯定是金兵,蒙受了相當大的損失。

由於嶽飛的兵力隻相當於宗弼的十分之一,並且在平原地區作戰本來就不是宋軍的專長,宗弼的軍隊雖然被嶽飛阻擊了一段時間,終究還是進入了建康城。大軍進城雖然安全了,但是城外都被嶽飛的軍隊控製了,再加上長江上還有韓世忠的水軍虎視眈眈,就等著宗弼大軍過江時候攔腰阻擊呢。

宗弼的大軍被困在建康城內,派出的巡邏隊也被嶽家軍悄悄的幹掉了,這段時間嶽家軍跟金軍小規模的戰鬥有幾十次,最後都是以嶽家軍勝利而告終。這半個月來,嶽飛也消滅了不少金兵,依據史料記載,怎麼說也有三千來人。其中一次比較大的戰役,便俘虜了金兵三百多口子,這也算是嶽家軍的第一次輝煌的勝利。

戰事總是失利,宗弼覺得建康城實在不是長久之計,坐困圍城實在不是最好的選擇。

金朝元帥左監軍完顏昌得知自己的侄子宗弼被困於江南,關鍵時刻不能不仗義,下令金兵在江北進行支援。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並不能改變宗弼進退失據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