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弼在濠州成功殲滅南宋部分主力部隊後,隨即撤軍北渡淮河,但是沒有回到根據地汴京,而是駐紮在淮河北岸,準備與南宋談判和議條件。
宗弼在對南宋方麵一直是典型的主戰派,不僅僅在多次出現在攻打南宋的前線,而且在金朝朝廷上也一直反對雙方和議。他也一直把滅亡南宋作為自己的人生奮鬥目標。
但是在這次出兵返回後,宗弼這個戰爭狂人終於認識到,靠武力征服南宋是不可能的了,長期戰爭也讓金朝力不從心,再打下去隻能把金朝越打越窮。他的人生奮鬥目標就此發生重大的轉折,從以前的堅持滅亡南宋到現在的和平共處。
為什麼好戰的宗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首先是金兵自己打不動了。建國以來,金兵以摧枯拉朽的攻勢迅速滅亡了遼朝和北宋,把南宋也打得哭爹喊娘的。金兵的主力肯定是女真族的士兵,因為以前窮慣了,依靠打勝仗就可以分得土地、金銀、女人、奴隸等戰利品,所以戰鬥欲望很強。但是隨著戰線向南發展,南宋軍隊戰鬥力迅速崛起,金兵獲得勝利已經很不容易了。並且戰鬥也越來越殘酷,分不到戰利品不說,有可能還要把性命搭進去。從近來幾次戰役已經可以看到,金兵的士氣已經完全沒有了,中下層的金兵以及將領不願意打仗,上層幹著急也沒有用。
其次是金朝缺少優秀的軍事指揮人才。在開國的一段時期,金朝可以說得上是將星閃耀,從阿骨打、吳乞買到宗幹、宗雄、宗翰、宗望、宗輔、宗弼、婁室、希尹,都是獨當一麵的帥才。隨著金朝社會發生的變化,文化層次也越來越高,很多女真族優秀人士羨慕漢族封建士大夫“風花雪月”的生活方式,以去衝鋒打仗為恥,導致人才梯隊的斷裂。在最近的兩次伐宋戰爭中,領兵打仗的是帥才隻有宗弼和撒離喝,並且這兩個人也垂垂老矣,沒有新的優秀將領脫穎而出。
與之相對應的是,在麵臨亡國滅種的危險關頭,雖然北宋建國以來一直倚重的中央禁軍被打得支離破碎,作為傳統的軍事力量已經灰飛煙滅了,但是南宋新崛起了一大批將領,這些將領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以前在北宋的軍隊裏都是低級軍官,都是靠著英勇作戰而晉升的。具有統帥才能的諸如嶽飛、韓世忠、劉錡、吳玠、吳璘、張竣楊沂中等等,而中層能征慣戰的將領湧現得更多,像嶽雲、牛皋、張憲、徐慶、董憲、王德、李顯忠、李寶等人。這些優秀的軍事指揮者,已經組成了一支強大的戰鬥群體。
最後是金朝與南宋兩國的國力對比出現了問題,金朝已經明顯支撐不起全局性的戰爭。在金軍滅亡遼朝、北宋的戰爭中,由於不斷取得勝利,基本可以實現無後方作戰,金朝政府也不需要支出許多的戰爭費用。但是與南宋的戰爭就不一樣了,初期還可以取得勝利,但是進入了雙方戰略相持階段之後,金兵取得的勝利越來越少,軍隊的給養問題必須要靠國家來解決了。
士兵們不僅僅需要吃飯,還需要軍餉供應,打得好還得有賞賜,這對於金朝政府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由於建國以來戰爭就沒有停止過,再加上金朝占領的地區由於金兵破壞嚴重,生產恢複得比較慢,金朝的經濟陷入了困境。
但是對手南宋的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宗弼自從建炎四年(1130年)“搜山檢海”結束後渡江返回後,金兵就再也沒有踏過長江,再加上大後方四川基本沒有受到過戰爭的影響,南宋的經濟迅速恢複。南宋的國家經濟實力已經超過了金朝,如果進行持久作戰,南宋比金朝更加有優勢。
還有一個內部因素,就是最近這些年金朝內部政治鬥爭頻繁,先是保守派的宗磐聯合宗幹等人用計除掉了功勳卓著的宗翰,而後是改革派的宗幹、希尹、宗弼又消滅了保守派的宗磐和完顏昌,最後宗弼又乘機除去了希尹。曆史規律表明,內部的政治鬥爭多了,結果肯定是出現離心離德的局麵。
南宋這些年消停了很多,自從宋高宗趙構從海上回到臨安之後,尤其是金朝扶立的偽齊之後,南宋朝廷出現了空前的團結。以前由於趙構是宋徽宗庶出第九子繼承皇位有些勉強,但是比起偽齊的劉豫來,那可是正經八板的趙氏王朝繼承人,南宋臣民都團結在趙構的周圍繼續抗金。再加上外患未除,南宋朝廷還沒有來得及搞漢族王朝最擅長的內鬥,雖然也有主戰派和主和派的鬥爭,但是遠遠沒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總體上還是維持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
宗弼綜合考慮了金朝與南宋兩方麵的原因,作為金朝除金熙宗外軍事政治第一人,已經明確看到憑金國目前的實力已經無法短時期內滅亡南宋,如果繼續戰爭下去,說不準金朝連剛剛收複的河南、陝西都很有可能被南宋重新占領,此時的金朝需要時間進行休養生息,盡快恢複新占領地區的生產力,至於滅亡南宋隻能將來再看機會。
宗弼屯兵淮河北岸,準備和南宋議和。但是宗弼的手法很高明,如果派遣使者去直接找宋高宗談判,立即暴露出金朝此時急於求和的意圖,對於今後爭取更大的利益十分不利。宗弼使用了一個小花招,他把去年撕毀“天眷和議”時扣留的兩位南宋使者放了回去,並且給宋高宗帶去了一封信。信裏大致的意思是,去年金朝向南宋“興師問罪”主要是南宋破壞和議,沒有按照和議達到金朝的要求。言外之意就是如果現在南宋答應金人提出的議和條件,金人就會同意議和。如果不同意呢,金人就會“會諸道大軍”,再次“問罪江表”。實際上,宗弼是想通過對南宋的恫嚇而迫使南宋答應自己提出的議和條件,也可以從這信中看出,宗弼確實有講和的意思。
宗弼估計宋高宗剛剛接到信的時候,立即開始了一個新的動作,派兵攻取了泗州(今安徽泗縣東南)、楚州(今江蘇淮安)等地,試圖對南宋進一步施加壓力。
南宋最大的敵人宗弼竟然主動向南宋提出議和條件,最高興的就是宋高宗趙構和主和派首腦丞相秦檜。
趙構是自從當上皇帝的第一天起,最大的希望就是把皇帝寶座坐到死並且還傳遞給自己的子孫後代。至於自己的父親和哥哥在金朝當奴隸,還有自己的母親、妻子和姐妹被金人淫辱,這些事情絲毫不影響趙構的心情。
這裏要簡單介紹一下秦檜,秦檜的人生其實也是有一個很複雜的曆程,是一個北宋末南宋初一些封建士大夫思想變化的代表性人物。
秦檜生於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秦檜出身在一個中小地主的家庭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中進士,北宋末年任禦史中丞。
秦檜幼年時期生活不是很好,在落魄的時候還做過鄉村教師,千古名言“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據說出自於秦檜之口。自從秦檜中進士後,他的人生開始出現了轉折,因為文采不錯,再加上書法很好,自創“秦體”,也就是現在的書法“宋體”,隻是“秦體”因為秦檜名聲太臭才改名為“宋體”的。
秦檜有一個好老婆王氏,是前朝宰相王珪的孫女。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王氏有一位表姐特別有名,就是當時著名的宋詞大家李清照。這樣的名垂千古人物卻和遺臭萬年的王氏居然是表姐妹,使人嗟訝不已。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二月,金兵第一次進攻汴京時,宋欽宗準備割地賠款。這時身為職方員外郎的秦檜,還是一條有血性的漢子,與一味地逢迎宋欽宗的投降派大臣不同,在當時的大臣們中屬於抗戰派的一個人物。秦檜作為割地代表同金人進行談判時,秦檜堅持宋朝的立場,沒有一點軟骨頭的跡象,可以說是不辱使命,在金兵撤退以後宋欽宗升秦檜為禦史中丞。
在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後,金朝統治者要宋朝大臣推立張邦昌為傀儡,秦檜持堅決反對態度。秦檜毅然上書宗翰和宗望,直斥張邦昌過去對有權勢者趨炎附勢,幹了很多有損國家利益的事,無德無能,建議還是要冊立趙氏家族的後代為皇帝為好。如果金人一定非立張邦昌為帝,“則京師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師之宗子可滅,天下之宗子不可滅”。這些話現在聽起來仍然是蕩氣回腸,當時宋朝被俘虜的大臣們隻有少數的幾個保持了不屈的氣節,像秦檜這樣在關鍵時刻還能忠心護主的確實屬於鳳毛麟角,於是朝野上下人人都讚他是個“忠臣”。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把秦檜和宋徽宗等人一起被押解到了北方。秦檜的青少年時代是在相當窘迫的環境裏度過的,出於改變自己的命運的追求,他的性格裏曆練出許多的狡黠和幹練。在他當官的前麵十幾年裏,因為官職比較低微,也較多地接觸到民間的疾苦,當時還保留有正直的品質,加上亡國的屈辱衝擊著當時的每一個人,對於趙家皇帝廢立的事情秦檜才會反應如此地激烈。
但是,在秦檜隨著宋徽宗押解到北方以後,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在北方也看到了因為戰爭造成的千裏赤地,以及老百姓的流離失所,但更多的是金兵的如狼似虎的戰鬥力。這使他改變了以前對趙宋愚忠的想法,認為武力對抗金朝增加的隻是老百姓的苦難,和平共處在秦檜看來可能是雙方最佳的結果,尤其是對於處於絕對劣勢地位的南宋有利,“抗金必敗”成了秦檜的座右銘。於是秦檜就采取了抗日戰爭初期大漢奸汪精衛采取的政策“曲線救國”,在今後的政治生涯中以促進宋金雙方“和議”為主要目的。就這樣,秦檜改變了以前的強硬立場,反而開始采取委曲求全的手段來達到忠心於趙家皇帝的目的。
鑒於當時的金朝缺少人才,秦檜便投靠到此時羽翼還沒有豐滿的權貴完顏昌。完顏昌見到秦檜這樣的人才十分高興,兩個人在與南宋和平共處的問題上驚人的一致。從此,秦檜亦步亦趨地追隨著完顏昌,逐漸成為他的核心的幕僚。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完顏昌帶兵進攻楚州(今江蘇淮安),命秦檜與大軍同行。此時的完顏昌準備與久攻不下的南宋議和,讓南宋作為金朝的附庸國並且聽命於自己,這樣他就可以憑借這個在朝廷上爭奪控製權。完顏昌準備把秦檜派回到南宋,讓秦檜在朝廷內部配合自己,內外勾結,使南宋成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於是,秦檜輾轉周折地回到了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