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杭西南城郊,一條運河南岸的分布散落著一大片平棚戶區。
幾十年前,當蘇杭城的城市布局還沒有如今這麼大的時候,這裏還是城鄉結合部的一個自然村落。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裏的村民也不例外。
不過所做的行當卻不怎麼光鮮,仗著身後這條運河上經常有來往運輸貨物的船隻,專門做著打秋風的行當。
當時一群年輕力壯的村民自發的組織在一起,一開始隻是趁著有船隻靠岸休息整頓的時候,偷偷摸上去做些偷雞摸狗的事情。再到後來越發的明目張膽,索性直接弄幾條小船,攔在河道中間收起了保護費。
在那個法製還沒有如今這般健全的年代,往來的商船遇上這種情況也隻能自認倒黴,絕大多數隻能乖乖就範,選擇破財消災。至於偶爾有幾個不配合的,麵對這些抱成團,且占據著地利人和的刁民地頭蛇,免不了受一頓皮肉之苦,該破的財依然逃不掉。
以至於當年這個地方可謂是惡名遠揚,別說是水路,就是陸路經過此地,也都會選擇繞道而行,生怕運氣不好遭上那麼一群打著收過路費幌子的強盜。
時至今日,已然都幾十年過去,社會風氣也沒有了當年那種蠻橫彪悍,但依舊不乏有人依舊記得當年的景象。
比如,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若是得知子女們開車要路過此地,還會多多少少順嘴的提醒一句,這地段有人攔車的話千萬別停,小心遇上“大俠”。
當然,這種擔心自然是多餘的了,不說如今的社會風氣那種行當早已吃不開了,況且當年那些個“大俠”,如今早已上了年紀,想做也沒了當年的力氣。
況且,隨著蘇杭城的擴張,原本遠離城區的城鄉結合部地區如今已經變成了近城郊,而這些老房子,絕大多數已經不再是當初的住戶,經過各種改造之後,變成了外來務工者的聚居區。
除了極少部分留下來靠著收租子過日子的包租或者公包租婆,是這兒原住民,更多的人,或者是因為工作原因,或者是隨著子女,都去了城裏生活了……
下午兩三點,就在這裏絕大多數住戶都已經去上班,原本擁擠的棚戶區顯得有些寂靜空曠的時候,一間大瓦房內,圍著一張八仙桌坐了七八個人,仿佛是在開會一樣。
八仙桌上端,坐著一對夫婦,已然六十多歲的年紀,男人捧著茶杯,看上去一副憨厚的模樣,旁邊的老伴兒卻截然相反,腦門上夾著卷發器,臉上撲著粉,嘴裏竟然還斜叼著半支香煙,完完全全一副電影裏最經典的包租婆扮相,一臉的精明市儈氣息。
“他二叔二嬸,你們說的到底真的假的啊,我怎麼之前一點消息也沒有啊。”
圍著桌子,眾人一番低聲談論之後,貌似對於得到的消息依舊有些不怎麼相信,對麵一個老頭有些不確定問道。
桌上剩餘其他幾個人年紀也都差不多,見有人首先開口這麼一問,一個個臉上的表情也都差不多寫著疑惑。
然而,饒是大家有些不怎麼相信,可一個個臉上卻都充斥著一股子莫名的興奮勁。
畢竟,萬一事情是真的,那可真是天大的好事一件啊!
“大家都是幾十年的老鄰居了,我還能騙你們不成!”
包租婆滅掉手上的香煙,壓低嗓門道:“前兩天的事兒,有幾個人開著車過來停在路邊搞測量,我正好在門口曬太陽,多了個心眼打聽了下,你們猜怎麼著……上麵竟然是要把門口那條路給拓寬!”
“前兩年不是剛才拓寬過一次,現在都四車道的路了,再拓寬,難道是要搞六車道不成!”有人聞言一聲驚歎。
“反正八?九不離十了……”女人點了點頭,表情一陣變換,諱莫如深道:“難道大家還看不出來,咱們這裏的地皮可要值錢了哦。”
“可不是,要想富先修路,咱們這離蘇杭城這麼近,原本地皮買不上價錢,不就是交通條件跟不上,現在這路一修,路況好了不說,萬一上麵再一調整規劃,把這人變成蘇杭向南的主幹道,這地價肯定水漲創高一大截啊。”有人深以為意的點頭。
除了坐在八仙桌主位的夫婦兩人還住在這棚戶區,其它幾個人早已經跟著子女進城生活了,不過家裏在這邊的老宅依然保留著,放在這邊讓上座那對夫婦幫忙對外出租,一年也能弄幾個零用錢。
幾年前,倒是有一個房地產公司買了這兒地皮說是要搞拆遷,當時大家也都沒怎麼當回事,或者說對他們而言,這是好事一件,反正該搬的都已經搬走了,老房子留在這兒,一年租給那些打工的才幾個錢?哪有讓人給拆了,直接拿到一大筆錢一勞永逸來的實惠。
當時大家自然沒人反對,和人地產公司簽了合同,甚至還拿到了一部分拆遷預付款。
隻是這都一晃三年過去了,當初沸沸揚揚的說要拆遷,結果卻隻是雷聲大雨點小,到現在也沒多大的動靜,加上人都不住在這裏,久而久之也就沒有再去上心這件事,隻當是遇上個冤大頭公司,讓自己這些人白白得了好處,房子不用拆,還拿到了預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