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腳的外部形態(1 / 3)

腳的外形很像一個楔形,前寬後窄、前低後高。由於構成腳的骨骼多而肌肉少,所以腳骨的組合形態就決定了腳的基本形態,更由於腳骨的變化小,所以使腳的形態比較穩定。人體的左右兩隻腳基本上是鏡像對稱的,腳的大拇趾一側稱為裏懷,小趾一側稱為外懷。關於腳的外部形態,可以從靜態與動態兩方麵進行分析。從靜態角度看,腳的外形主要由以下一些特征部位構成。

一、腳的外部形態名稱

1.腳趾

腳趾在腳的最前端,有些人是第一腳趾最長,稱為埃及型腳;有些人是第二腳趾最長,稱為希臘型腳;還有些人是第一與第二腳趾等長,稱為等長型腳;另有少數的人是5個腳趾幾乎等長,稱為方型腳。不管是何種腳型,在確定腳趾的前端點時,都是以最長的腳趾端點來計算。人體在站立時,腳支撐著人體的重量,而腳趾對支撐麵有很好的附著作用。例如赤腳下水田勞作的人,在傳統漁船上打魚的人,以及生活在沙漠地帶的人,為了加強著地的穩定性,腳趾往往分得很開,使得前腳掌變寬。人腳在走路時,腳離地的瞬間,是以拇趾為主的各個腳趾蹬離地麵,使人體前進,充分利用腳趾的蹬地作用,有利於人體的健康。腳趾本可以靈活地運動,在鞋腔內也不應受到委屈。因此要求鞋頭應該有一定的厚度、寬度和長度,不能造成磨腳、擠腳,甚至引起拇趾外翻、腳趾重疊等腳病。

2.蹠趾關節

蹠趾關節也稱作腳骨崗、腳骨拐,是成人腳型兩側最寬的部位。蹠趾關節是由腳蹠骨和腳趾骨形成的關節,裏懷一側為第一蹠趾關節,順次排列為第二、第三、第四蹠趾關節,外懷一側為第五蹠趾關節。在測量腳的寬度和圍度時,都離不開第一和第五蹠趾關節。人體在站立、行走、跑跳時,蹠趾關節是活動最頻繁的部位和主要的受力部位,因此在楦型的設計中,蹠趾部位的肉體安排要求圓滑飽滿,使鞋穿在腳上既不鬆懈又不勒腳,有著很好的抱腳性與適腳性。如果鞋的蹠趾部位過瘦,勢必影響蹠趾關節的活動,過分的摩擦還會造成水泡和老繭的生成。在幫結構的設計中,由於蹠趾關節活動頻繁,不宜設計斷幫位置,否則會造成縫線的早期斷裂或者是勒腳。

3.腳背

腳背也稱作腳麵、腳跗麵,處在腳的中間上層位置,呈現凸起的弓狀結構,起著傳遞人體的重力作用。腳的厚度,自蹠趾關節起向後逐漸增加,其中有一個明顯的硬的突起部位,稱作前跗骨凸點。在設計滿幫鞋時,如果口門的位置設計不當,前跗骨凸點不能順利地穿入鞋中,就會造成穿鞋困難;同樣,如果楦體的厚度滿足不了對腳的要求,也會造成穿鞋困難,或者造成磨腳、壓腳背等毛病。應當注意前跗骨凸點的存在,它與鞋口門位置的設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腳腰窩

腳腰窩處於腳兩側的中間位置,也稱作中腰,有裏懷腰窩與外懷腰窩的區別。裏懷一側的裏腰窩呈現凹進狀,有著明顯的腳弓,腳底上的血管和神經,都是以裏腰窩為中心區域致密而細微地分布著;外懷一側的外腰窩肉體較多,呈現扁平狀,其中有一個明顯的硬的突起,稱作第五蹠骨粗隆點,這是外腰窩的標誌點,也是測量腳跗圍的位置點之一。腳腰窩部位的結構穩定性好,常用來設計斷幫位置。

5.腳彎

腳彎是指腳的舟上彎點部位,介於小腿與腳背之間的拐彎處,當腳背進行背屈活動時,該處會有明顯的橫向皺褶出現。在設計鞋類產品時,鞋前臉的總長度都設計在舟上彎點之前,以防止磨腳硌腳的現象出現;在設計靴類產品時,鞋前臉的長度都會超過腳彎,利用靴楦較大的圍度,避免了磨腳的現象;在設計運動鞋時,鞋前臉的總長度大都設計在舟上彎點附近,一方麵因為運動鞋幫的前開口結構可以避免磨腳現象的出現,另一方麵該位置處於黃金分割點附近,使鞋的造型比例協調美觀。

6.腳腕

腳腕位於小腿的最細處,是腳與小腿的分界線。在設計鞋類產品時,高腰鞋的後幫高度超過腳踝骨,但不會超過腳腕位置;在設計靴類產品時,靴筒的高度是從腳腕附近開始向上逐漸升高的,形成矮筒靴、半筒靴、中筒靴、高筒靴等,他們的高度位置分別與小腿的特征部位相對應。

7.腳踝骨

腳踝骨的位置在腳腕下方的兩側,有著兩個明顯的突起,他們分別是由小腿外側腓骨下端形成的外踝骨和小腿內側脛骨下端形成的裏踝骨。這兩個凸起的鼓包也稱作踝骨球,裏踝骨球的位置比外踝骨球的位置要靠前些和靠上些。腳的踝骨球和踝關節是不同的,踝關節是小腿骨與腳的距骨相連接部位,踝骨球是小腿骨末端的突起部位。踝關節的構成屬於屈戍關節,前後運動很靈活,而左右運動就受到踝骨球的製約。特別是外踝骨球的位置非常低,使腳很難向外翻轉。為了防止鞋後幫磨腳踝骨,設計鞋後幫兩腰高度時要以外踝骨的高度作為參考,設計鞋口的裏外懷區別時,往往要求外懷低於裏懷2~3mm,這也是以兩踝骨的高低作為參考依據。

8.腳後跟

腳後跟在腳的最後端,包括它的後麵、側麵和底麵,有著圓滑的肉體。腳後跟是支撐人體重量的主要受力部位,在赤腳站立時,50%以上的體重都由腳後跟來承擔。隨著腳後跟的升高,人體的重力線前移,前掌受力逐漸加大,後跟受力逐漸減小。腳後跟的底麵不是一個簡單的平麵,而是一個略有凸起的半球曲麵,鞋腔內側與腳後跟接觸的部位造型,應當與腳跟的半球曲麵相適應,這樣在穿鞋時才能加大接觸麵積,分散壓強,使腳感覺舒適。在腳後跟的內部是腳的後跟骨,為了保護後跟骨免於受到傷害,所以要設計鞋的硬主跟,硬主跟的高度應當以後跟骨的高度為設計依據,硬主跟過高會造成頂腳,過低時防護作用也會降低。設計鞋後幫的高度也離不開後跟骨的高度,觀察腳後跟弧的造型,在後跟骨上沿點以上的位置,後弧向前傾斜加大,所以鞋後幫的高度控製在後跟骨之上4~5mm位置即可,過高反而會造成“啃腳”。在腳的後跟弧偏下的位置有一個明顯的突起,稱作腳的後跟凸度點,這是測量腳長的一個標誌點。

9.前腳掌

前腳掌位置在腳的底部、蹠趾關節與腳趾之間的部分。前腳掌的表麵是個複雜的曲麵,特別是蹠趾關節位置,在不受力時前橫弓隆起,前掌中心凹陷,在受力時前橫弓下降,肌肉脂肪堆積,使前掌中心凸起。在生產中為了操作的方便,往往以簡單凸起的光滑圓弧曲麵來代替腳掌麵,例如楦底的表麵、壓型後內底的表麵,這樣的結果會損失一部分腳的舒適性,但有利於生產的加工,克服這一缺陷的最好辦法是利用仿型鞋墊進行彌補。前腳掌也是腳受力的主要部位,當腳後跟抬高到80mm時,前掌承受人體的重力接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