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所用的中國鞋號,是在全國腳型測量的基礎上製定出來的,自1971年起逐步推廣,與以前的舊鞋號相比,稱作為中國統一新鞋號。舊鞋號不統一也不規範,例如皮鞋、拖鞋常用英碼表示,膠鞋、雨鞋常用法碼表示,布鞋又用市寸表示,軍用鞋則用1~5號來表示,使得同一雙腳在穿不同品種鞋子的時候鞋號也各不相同。由於各地區、部門、行業都有自己使用鞋號的習慣,無法使鞋號統一,在使用過程中就容易造成混亂,給顧客、生產廠家、市場的流通都帶來了不便,也不利於製鞋業的發展。統一後的新鞋號,為製鞋業的交流、開發、設計和創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為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打開了方便之門,有利於製鞋生產的規格化、機械化和現代化發展。由於中國新鞋號是以中國人的腳型為基礎製定的,所以符合中國人腳型的特點,穿著起來就會舒適合腳,又由於鞋號包括的範圍比較廣,選擇起來就比較方便,基本上能達到“比腳做鞋”,能適應市場的需要。
一、有關長度號的規定
長度號是楦、腳、鞋的長度標誌。
1.長度號製定原則
中國鞋號原是以腳長的厘米製為基礎製定的,兩整號之間有半號。這種製定鞋號的方法是為了使用方便,腳長是多少厘米,就穿多少號鞋。後來為了與國際接軌,改為“腳長毫米製”,使用起來會更方便。
例如:測得某人腳長為250mm時,該人腳長就為250#,穿的鞋也是250#,用250#楦來生產。在應用時,每個鞋號長度都對應一定的腳長範圍。例如:250#腳對應的腳長範圍為247.5~252.4mm,如果腳長是247.4mm,就歸屬於245#,如果腳長是252.5mm,就歸屬於255#。也就是當腳長處於兩個鞋號之間時,按“四舍五入”的原則處理。
2.長度號差
長度號差是指相鄰兩鞋號間規定的長度差值,包含腳的長度、楦底樣長度和鞋內腔長度,簡稱為號差。在中國鞋號中規定,整號差是±10mm,半號差是±5mm。其中的“±”符號,表示鞋號變大要加號差、鞋號變小要減號差。例如:250#腳長變260#腳長時,長度加10mm,250#楦底樣長變260#楦底樣長時,長度也加10mm,250#鞋底長變260#鞋底長時,仍然加10mm。250#腳長變245#腳長時,長度減5mm,265#楦底樣長變250#楦底樣長,長度減15mm等,依此類推。也就是在已知中間號長度條件下,可以利用號差求其他各號的長度。
3.長度號的範圍、分檔及中間號
中國鞋號範圍從嬰兒的90#開始到成人的305#為止,共有44個鞋號。考慮到男、女、童腳型的差別,在全號的範圍內又分成了嬰兒、小童、中童、大童、成年女子、成年男子6個檔次。在每個分檔中,又將處於居中位置的、具有代表性的鞋號安排成中間號。
查閱早期的文獻就會發現,相關數據都是用腳長厘米製來表示的,在2001~2004年我國完成最近一次的腳型測量後,對鞋號分檔、中間號、長度表示單位等進行了修訂。考慮到腳型的變化,將大部分中間號提高半檔。
例一:已知某男子腳長253mm,穿多少號的鞋?使用多少號的鞋楦製作?
答:該人穿255#的鞋,用255#鞋楦製作。
例二:某235#女楦的楦底樣長是247mm,在225#和240#時的楦底樣長是多少?
解:在225#時,楦底樣長=247(已知號楦底樣長)-10(整號差)=237(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