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華

對預言的清醒認識,不僅是為免於落空後帶來的失望,也為了免於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無謂犧牲……

一個個直徑1.6公裏的巨大環輪飄浮的太空,這是我們人類在太空中的新居所。巨輪每分鍾旋轉一周,以使環輪內產生與地球上相似的重力。我們需要重力,人類不可能在月球上生活的原因之一,就是月球上重力極小,而且,月球上任何地方,都是14個白天之後,緊接著就是14個漫漫長夜。我們的環輪卻永遠沐浴在太陽光裏,一麵直徑1.6公裏的巨大反光鏡,固定懸掛在環輪上方反射太陽光,我們隻需用類似百葉窗的裝置,即可自由調節晝夜的長短。

由於光照條件的合理,農作物收成將達到地球上的最高產量。農田將作最合理的梯形布置,上層為由透明材料製成的魚池和稻田,麥田在中間,蔬菜、大豆和玉米在最下層。經過精密計算,每一環輪中,人口將固定在一萬人左右,每人平均擁有44平方米蔬菜和5平方米的牧場麵積。雖然人類已遠遠飛離世世代代居住的地球大地,但人們會很快習慣新的環境,每環輪,事實上與目前地球上的現代化小城鎮並沒有多大差別。

不難看出,以上這段文字是對未來的預言。

什麼時候的預言?30年之前。

預言什麼?2000年,離我們現在還不到一年。

誰作的預言呢?美國科學家。

由於地球生態環境問題,由於糧食耕地有限而人口越來越多,人類未來的出路可能需要向宇宙空間拓展和移民,這是預言的背景。這一預言不是隨意的信口開河,而是根據當時人類外層空間探索成就所推測的,所以在預言中,科學家還順便嘲諷了科幻小說,以示與其的區別。

這項預言如何?2000年近在眼前,我們所有人還是死守在地球上,並沒有依靠什麼環輪,飄浮在太空中。預言落空了。

在整個20世紀中,人們對21世紀作了無數美妙的預言。對於能跨過世紀之交的人來說,如果要檢索一下的話,現在應當是合適的時候。對於像我這一代出生於20世紀中葉的人來說,我更多想起的是我國60年代初的一本著名預言集:《科學家談21世紀》。這本預言集,可說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伴隨著身體的成長,給我們當時枯澀的精神世界投注了五光十色的美麗幻影。這些預言如何呢?許多預言要比上麵所引預言更為離譜,現在回想,真不好意思加以征引了。

作出這些預言,當然不是預言者的大言欺世,對他們的真誠,大概是用不著懷疑的。對他們的素質,那就更不用懷疑了,這些預言者差不多都是我國當時各個領域中的第一流科學家,如果要作預言,那沒有人比他們更具有資格了。不過,對作預言而言,有時候預言者的身份倒是無關輕重的。

還是舉國外的事例。

1958年,美國一份中學生雜誌請它的讀者談談20年以後的生活將會怎樣?一個中學生說:那時候,機器將由太陽能驅動;房屋將會圍繞太陽旋轉以便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光和熱;牆壁會發光,並由鍵鈕調節而改變顏色;食物將由片劑替代;上學將改為學生睡覺時通過電脈衝教學;汽車配備有雷達,能預防交通事故。

與此同時,專家們也被請來作預測。一個城市規劃專家寫道:未來的城市將不再擁擠,將會有足夠的草坪和運動場地,人們上下班將乘全天候能載二百人的“空中巴士”。當人們離開巴士站後,就駕駛配備有雷達的汽車,這種雷達汽車決不會發生任何交通事故。這聽上去有點熟悉吧?這段文字寫於1957年,題目是《1982年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