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道這開化寺突遭大禍,眾僧死於非命,後一隻奇猴開口講起人言,嚇跑了知客僧,這其中的前因後果也是自有它的道理。
這猴子怎生能開口講起人話?其實一切都和番僧伽印有關,且聽小弟細細道來。
原來這猴原本是這開化寺後山上的一隻尋常野猴,隻是天生瘦弱,個頭又小,出生之後便常被猴群中眾猴子欺負,心生懼怕,漸漸和猴群疏遠了,自個兒在山中尋些零散的野果充饑。眾猴見它個小好欺負,便隨時拿石塊野果擲它,後在樹枝上翻騰跳躍,以此為樂,抓耳撓腮,樂不可支,隻苦了這可憐小猴,頭上生個大包自是常事了。
一日,小猴終於忍無可忍,咬了常欺負它的大猴一口,被眾猴七手八腳抓住,尋了個高些的峭壁順著枝椏扔了下去。那峭壁雖不是絕壁,也有一二十丈高,把個可憐的小猴給丟得口吐白沫,昏死過去。待到醒來之時,已是日落時分,小猴遍體鱗傷,饑餓交加,抬頭看四周,是一個山穀模樣的地方,四周皆是峭壁,零星掛著幾根藤蔓,離地甚高,無從著手,要想爬出山穀,簡直比登天還難。小猴蹦了幾次,見尋路上崖無果,便四周轉了幾圈,在穀底草叢中尋著一個洞口,便一頭鑽了進去。
山洞中昏暗無光,路徑又甚是細長,剛好容那小猴鑽了進去,洞中又濕又粘,不知爬了多久,終於前麵顯出些光亮來。小猴兒欣喜不已,愈加爬得快了起來。出了洞口,見麵前是一堵高大紅牆,正是那開化寺的後院。一株老樹倚著院牆伸展枝椏,半枝懶懶掛在院牆之外。此時正是寺廟內僧人用晚齋的時辰,院牆後便是寺內的齋堂,一股飯菜香悠悠彌漫,直引得那小猴兒直流口水,一用力,翻身躍上了古樹,輕鬆翻過牆來。
順著香味,小猴兒尋到了齋堂門前,隻見眾僧坐成四排,默念經文,麵前擺著一道道素齋,接著執事的僧人一聲佛號,眾僧便開始狼吞虎咽起來。小猴兒見眾僧吃得香,肚中也不免敲起了子午鼓,在門檻邊看得呆了。
執事僧在眾僧中往來巡視了幾番,忽然瞥到了門口的小猴兒,見它直瞪瞪地望著眾僧,口水直流,也覺得可笑,本想逐它離去,又見小猴兒眼勾勾地望著眾僧盆中飯食,不由動了惻隱之心,吩咐有剩下的飯食,倒在牆邊,舍給那小猴一些。
小猴吃飽喝足離去,就在牆邊那棵大樹上睡了一夜,第二日翻牆出去遊蕩去了。
此後,小猴兒嚐到了甜頭,也時不時來寺中討些剩飯剩菜,寺中的勤雜僧人漸漸也認識了它,知道有隻猴兒時常在寺中討食,佛門向有好生之德,便也不趕它走,給些剩飯便了。過了段時日,小猴兒想起已有多日未曾來寺中討要些吃喝,便又來到了開化寺的後牆邊,翻牆進院。
此時已是黃昏,寺中氣氛與往日大有不同,小猴見寺中並無眾僧人的聲息,心中疑惑,便在寺中四處尋看。
小猴在寺中轉了幾圈,連一個僧人也沒見到,更別提去哪裏尋飯食了,不由急得吱吱直叫。此時,知客僧正帶著被寺中邪陣蠱惑的眾僧在山下開化寺中尋釁鬧事,這小猴哪裏曉得。又轉了幾圈,覺得無聊,小猴便在寺中到處上竄下跳,自個兒找些樂子。
耍著耍著,小猴兒奔到東牆牆邊一塊空地上,剛好撇見角落裏有一隻破舊的小小青黃銅鼎,正正地擺在角落裏,覺得好奇,隨手拿起來把玩,見到頂上銅蓋小巧可愛,便輕輕打開,眯眼向內瞧去。不料,剛打開銅蓋的那一霎那,小猴兒隻聽得耳邊傳來一聲低低的歎息聲“唉~~~”,一嚇之間,猴兒手一鬆,那銅鼎和蓋子掉下地來,露出鼎上的一個小孔,冒出一股白煙來,鑽入了猴子的耳朵,小猴兒尖叫一聲,忽覺自己眼前漸漸迷糊,頭暈腦漲,用力甩頭也無濟於事,不多時,終於倒在地上沉沉睡去。
原來,這青黃銅鼎正是前日裏番僧伽印為了結下“密欏魔珂大陣”而在寺廟中偏僻角落擺下的幾樣法器之一,名喚“梵音鎮魂鼎”,內中灌滿了伽印生前害死的不少西域冤魂,其中也有幾個西域有名修仙之人的元神,剛才小猴兒無意揭開了這封印的銅鼎蓋,將著些個冤魂野鬼放出了來,有幾道尚未完全湮滅的元神,便鑽進了這小猴子的體內。這些冤魂一散,這“梵音鎮魂鼎”便失去了原來的效用,隨之這魔珂法陣便失去了效用,於是便出現了山下村前凶僧紛紛暴斃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