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借助任何裝置的潛水員,一般隻能下潛到五六十米的深度,而且在水下逗留的時間,最多也就幾十分鍾。然而海獸就不同了。海獸的潛水本領比人類要高超許多。
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種海獸,因為其攝取食物不同,潛水深度是不同的。海豚以各種魚類為食,它可下潛到100~300米的深度,時間可達4~5分鍾。抹香鯨有食“深海大王”烏賊的習性,所以每當它發現愛吃的烏賊,總是窮追不舍,最深能下潛到千米水深。
潛水越深,潛水者所受的水壓就越大。如果海獸下潛到千米以下的海水深處,它所承受的壓力達數百個大氣壓。那麼,海獸為什麼有如此高的耐壓性?海獸的身體組織究竟是如何適應水下的壓力變化?這些問題是科學家多年來一直研究討論的課題,因為這項研究有助於幫助人類潛入更深的水中。
生命離不開氧,海獸和魚類一樣,在海水中也不能離開氧氣。但是,海獸和魚不同,海獸因沒有鰓,不能直接從海水中攝取氧。因此,為了潛水的需要,海獸下潛時體內必須儲備所需的氧。這樣,海獸的體內儲氧能力要比陸生獸類大得多。人們觀察發現,斑海豹在潛水時,有時是呼氣後潛水,有時又是吸氣後潛水,這說明海豹在下潛中,肺內的儲氧並不是主要的,而是通過血液來進行的。因此,海獸的血液是它的“氧氣倉庫”。
海獸除血液儲氧外,肌肉也有較強的儲氧作用。海獸肌肉中所含呼吸色素要比陸生獸類高出許多倍,儲氧可占全身儲氣量的50%。由於海獸長時間潛水生活的需要,其身體結構已發生許多變化。例如,它們的胸部等處有許多特殊的血管網,靜脈管裏有許多活瓣,在短時間內積蓄大量血液。當需要潛水時,全身血管收縮,產生大量過剩血液。通過這種儲存方式,減輕了心髒負擔,填補了因肺氣被壓縮而形成的胸腔空間,提高其潛水適應性。
不僅如此,海獸既能迅速下潛,也能驟然上浮,在千米水深範圍內,上上下下,而不會患潛水病。這是為什麼呢?人們發現,鯨在潛水時,胸部會隨外界壓力的增加而收縮,肺也隨之縮小,肺泡自然變厚,氣體交換停止。這樣氧氣就不會溶解於血液中,鯨自然不會患潛水病了。人則不然,人在潛水時,仍需要不斷補充空氣,肺泡也不收縮,氧氣必然會溶解到血液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