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詩歌朗誦概說(2)(1 / 2)

(七)創作性創作性是針對依賴性而言的。朗誦雖然要依據一定的文字作品來進行,但決不是照本宣科、見字出聲,而是要對文字作品進行真正的創作。文字語言是不可能把作者的全部想法都表達清楚的,"言不盡意"即為此意,朗誦者要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將那些隱藏在文字之外的意思補充出來;同時,文字作品不可能把一句話恰切的語氣體現出來,這也要靠朗誦者運用有聲語言表達技巧進行創作;另外,朗誦者有聲語言表達本身就是一種創作,動聽的聲音、高超的表達技巧都在一定程度上為文字作品增色,加之配樂、燈光、舞美的設計等等,都使得朗誦成為一項創造性的活動。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一部看似平常的文字作品經過朗誦者精心的準備和傾情的展現之後,往往會凸顯出更豐厚的意蘊,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八)欣賞性詩歌朗誦並非曲高和寡的藝術形式。由於作品本身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朗誦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之朗誦者對詩歌朗誦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排練,並可以輔以音像等多種藝術形式,因此,詩歌朗誦無論是在大型的文藝晚會中,還是在專場的詩歌朗誦會上,都能以其易於理解、富於變化、長於抒情等特點而為大家所喜愛。如今,眾多的藝術團體還將朗誦與音樂、朗誦與歌唱、朗誦與表演相結合,創造出了詩歌朗誦音樂會、詩歌演誦會等形式,加強了詩歌朗誦的可看性,其欣賞性的特點更加突出了。

(九)大眾性詩歌朗誦藝術性的特點並不影響其大眾性特點的存在。除卻朗誦無止境的藝術追求以外,大家還是比較容易了解這種藝術形式的,並且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掌握它。朗誦是一種操作簡單、適應性強、老少皆宜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在戲院劇場、禮堂教室,還是在露天廣場、廠礦車間;無論是個人出演,還是集體配合;無論是專業表演團體,還是業餘朗誦愛好者,都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朗誦。另外,這種藝術形式易於被大家接受也是其大眾性特點的表現。

(十)號召性

詩歌朗誦有著強烈的情感,有著廣泛的受眾群,它特別適合於在群眾中間進行;另外,朗誦詩歌的選材也往往是具有行動性和鼓動性,最易引起群眾的共鳴,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淨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

三、詩歌朗誦的功能

人們喜愛聽詩歌朗誦,也喜歡親自朗誦一些詩歌。它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下麵試著從以下幾方麵做一些闡釋。

(一)規範語言詩歌朗誦有規範語言的功能。這裏所說的規範語言可以從廣義的角度理解,它既包括語音、詞彙、語法的標準規範,也包括一個人語言表達是否得體。

絕大多數的詩歌朗誦都是使用普通話來進行的,有些方言區還通過舉辦朗誦會的方式推廣和普及普通話。普通話聲韻和諧,調式豐富,最能體現詩歌平仄相間、韻律優美的特點。人們朗誦詩歌,往往需要進行反複的訓練,糾正不準的字音、字調,這個過程有助於朗誦者提高自己的普通話水平。同時,聽眾在欣賞詩歌朗誦的時候,也在潛移默化地受朗誦者語音狀況的影響,其規範化程度自然也會得到提高。

朗誦所選的文字作品都是經過作者精心構思而寫就的,文字往往也是作者精心錘煉的,語句優美,節奏鮮明。朗誦者朗誦這樣的作品,天長日久,也會對遣詞造句、用語表達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交流思想如今,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世界日益變得像一個地球村,人們的交往似乎變得更加便捷了。但實際上,這種交往更多的是人機的,而不是人際的,是公務的,而不是私人的,是表麵的,而不是心靈的;即便是網上聊天這種看似是人與人的思想交流,但由於參與者身份的不確定性和網絡控製的相對鬆散,很多人並不能進行真正的思想交流。而在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人們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森林"裏,行動和思想都變得封閉起來了,交流思想幾乎成為一件很奢侈的事。

而人們在進行朗誦和欣賞朗誦的時候,心扉被叩開了,情緒被激蕩起來,思想的火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點亮,人們有傾訴的願望,也有傾聽的願望,無形中,人與人心靈的橋梁被構建起來,交流思想的願望得以實現。

(三)淨化心靈審美無功利。人們進行朗誦和欣賞朗誦的過程就是創造美和審美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功利心被趕走,純淨的心靈顯露出來。同時,詩歌中所蘊含的高尚情操、高雅格調都對朗誦者和欣賞者進行著思想的啟迪,濃烈的情感也會不斷地衝擊著人們久未開啟的心扉。人們在參加了一次朗誦會以後,其心情往往久久不能平靜,詩歌朗誦在淨化人們心靈方麵發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