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格律詩的朗誦(6)(1 / 2)

[朗誦解讀]

這是一首描寫初夏小池景色的小詩,活潑生動,清新幽靜,節奏明快。

首句要突出靜謐、纖細之感。音色高頻共鳴要較多,但音量不要大;吐字清晰,但幅度適當減小;語速較慢。

第二句突出柔美之感。"樹蔭照水"四字不必著力,語速相對較快,"水"字按調型順勢稍揚;"愛晴柔"三字語速要放慢,加大調值的幅度,但用聲要柔和。

第三句要有一種嗬護備至之感。本句采取上山類的語勢,"尖尖"二字處於語句高點,叼字力度較強,但音量不要大,字腹的幅度也相應收一些,以表現荷花可愛的情態;"角"字順勢誦讀出來,字尾稍揚,以引領下文。

第四句低起呼應,要頗有情趣。"立"字彈動要有力,字音稍收,體現出動作感。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裏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朗誦解讀]

通過題目可以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但詩中卻沒有一句寫送別,不過,詩歌寫了西湖美麗的景色,表現了一種美好的情懷,自然也就從側麵抒發了對友情的讚美。

前兩句是直接的敘寫,處理可以大膽一些。"畢竟"二字可著力點染,吐字力度加強,語速較慢;"西湖六月中"幾個字和整個第二句降低音高,輕鬆地帶過,音量要較小。前兩句隻突出了"畢竟"二字,但語意是非常明晰的,即六月的西湖景色迷人是為大家所共認的,沒有什麼爭議。

第三句采取上山類的語勢。"接天"二字平起,但語速放慢,叼字力度要加強;"無窮碧"三字語勢漸揚,"碧"字的音高要誇張地提高,字腹拉開,字尾時值延長,以引領下文。

第四句采取下山類語勢。"映"字叼字要較緊,以突出荷花與太陽相互呼應的情態;"別"字按調型順勢誇張延長,並拉開起伏的幅度,以凸顯出荷花的顏色。

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朗誦解讀]

這首詩沒有寫如何觀書,但卻由明寫池塘之美,隱喻讀書心得,設喻貼切,頗富哲理。

首句采取波峰類語勢。開頭平起;"一鑒"二字處於語句的最高點。第二句要注意語勢的高低起伏。"天光"二字音高要較高;"雲"字上揚,而"影"字按調值下抑低回,以此映照"共徘徊"三字的語意。第三句采取上山類語勢,句尾上揚,喚起聽眾的期待,以引起下文。第四句采取下山類語勢,"為有源頭"四字之後揚停;"活水來"三字順勢承接,"水"字降到最低點,"來"字微微揚起並適當延長。

遊園不值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朗誦解讀]

這首詩是詩人春天訪友時的即興之作,友人不在家,詩人難免覺得有些掃興,不過偶然發現了出牆的一枝紅杏,於是有了先睹為快的愉悅之感。詩歌頗具韻味,並富於哲理。

首句平出,不必著力。第二句中,"小扣"二字要有輕盈之感,叼字要有力,但音量不要大;

"久不開"三字采取上山類語勢,語氣中要帶有一絲遺憾。第三句的語意要突然轉折,情緒瞬間變得喜悅起來,因為詩人看到了關不住的春色。此句采取上山類語勢,"住"字要誇張地提高音高,句尾延長並稍揚,以引領下文。

第四句要用帶有一種充滿憐愛的情緒來誦讀。"一枝紅杏"四字吐字要清晰,但音量稍收;"出牆來"三字賦予紅杏一種性情,頗富理趣,朗誦時要帶有喜悅的情緒。

石灰吟

於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

[朗誦解讀]

這是一首詠物禮讚詩,但語具雙關,借讚美石灰,表明了詩人的人格追求。

這首詩前三句的語意層層遞進,朗誦時也應逐漸加大分量,到第三句時將氣勢、音高和音量推到極至。

第四句是總括,語勢低起呼應,然後漸漸將語勢向高出提起。"清白"二字音高要較高,音色明亮;"在"字要加強叼字力度,延長時值,但音高可以降低一些,並增加一些虛聲成分;"人間"是中重式格式,"間"字要增強力度,延長時值。